
諧辭隱語。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諧隱》:“然文辭之有諧讔,譬九流之有小説。”
“諧讔”是一個古典文學術語,指诙諧的隱語或謎語,常見于古代文論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構詞拆分
合義
“諧讔”即诙諧的隱語,兼具幽默性與隱含意義。南朝劉勰《文心雕龍·諧隱》指出其特點:“文辭之有諧讔,譬九流之有小說”,強調其文學價值雖非正統,卻獨具趣味性()。
劉勰認為“諧讔”雖屬“小道”,但具有“振危釋憊”的作用,可調節嚴肅文風()。其形式對後世寓言、俳諧文學影響深遠。
如需進一步查閱,可參考《文心雕龍》原文或漢典網()。
諧讔(xié lì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言辭、詩文等的調笑、作戲」。
諧讔的拆分部首為言字旁,總共有12個筆畫。
諧讔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衛風·無衣》,其中有一句詩「諧言笑之」,意為「和諧的言辭和笑聲」。後來演變為現代漢字詞語諧讔。
諧讔的繁體寫法為「諧讔」。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沒有特定的記錄顯示諧讔的古時寫法。
1. 他以諧讔的方式表達了對社會問題的關注。
2. 這個小品以諧讔的手法讓觀衆大笑不止。
諧讔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詞,如諧讔家、諧讔作品。
諧讔的近義詞包括諷谏、幽默、滑稽。
諧讔的反義詞可以是嚴肅、沉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