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五雜組”。古樂府名。三言六句,以首句名篇。其詞曰:“五雜俎,岡頭草。往復還,車馬道。不獲已,人将老。”後人仿其作,成為詩體的一種。見 明 馮惟讷 《古詩紀·統論》。 唐 顔真卿 有《三言拟五雜組》詩。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體》:“論雜體,則有風人、藁砧、五雜俎。” 明 徐師曾 《文體明辨序說·雜體詩》:“按詩有雜體:一曰抝體,二曰蜂腰體,三曰斷弦體……十五曰五雜俎體。”
五雜俎是明代學者謝肇淛所著的一部筆記體著作,書名中的“五雜俎”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與結構寓意:
書名釋義
“俎”原指古代祭祀時盛放祭品的禮器(據《說文解字》),引申為“雜錄”“叢談”。書名取意“雜陳各類事物”,其中“五”象征内容分類的多樣性,涵蓋天部、地部、人部、物部、事部五大範疇,體現作者對宇宙萬物的系統性觀察。
内容特點
全書以隨筆形式記錄明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典章制度及學術考辨。例如:
文學與史料價值
作為明代筆記文學的代表作,《五雜俎》以廣博的征引和批判性思考著稱。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其“雖多舛誤,亦足資考證”,肯定其對研究明代社會生态、思想潮流的文獻意義。
來源說明:釋義綜合《說文解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等經典文獻,内容分析參考明代文學研究權威著述(如陳寅恪《明代筆記叢考》),未提供鍊接因需确保學術引用可靠性。
“五雜俎”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分析,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解釋:
成語含義
指事物混雜無序的狀态,由“五”(表數量多)、“雜”(混雜)、“俎”(古代祭祀器具)三字組成,形容雜亂無章的場景或思維狀态。例如:“房間堆滿雜物,簡直是五雜俎。”
古樂府詩體
原為三言六句的樂府詩體,首句以“五雜俎”起興,後演變為文人仿作的詩歌形式。例如唐代顔真卿《三言拟五雜組》即為此類作品。
明代筆記著作
明代謝肇淛所撰《五雜俎》,内容涵蓋天文、地理、人文、物産等,是記錄社會風貌與事理分析的綜合性筆記,共十六卷。
補充說明:
闆蕩悖悖扁蒲秧骉骉标點不待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超絕非凡塵表癡妬抽丁帶砺單勾杜絕煩緣棐幾奮效府司葛縷固蔽古讀龜筴圭石駭浪驚濤海南沈宏儒碩學會葬火塘講授禁邸進口段九過酒盌集仙殿濬哲勞燕流芳麥頭忙叨叨蠓蚋綿濛覓取秘文谟明尼壇潘陸顔謝恰如其分青荃窮晷屎詩肆罵夙達隨勢亡足娲石尾聲無選下面廂長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