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鷄肋”。1.雞的肋骨。比喻無多大意味、但又不忍舍棄之事物。《三國志·魏志·武帝紀》“ 備 因險拒守” 裴松之 注引 晉 司馬彪 《九州春秋》:“時王欲還,出令曰‘雞肋’,官屬不知所謂。主簿 楊脩 便自嚴裝,人驚問 脩 :‘何以知之?’ 脩 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 漢中 ,知王欲還也。’” 宋 楊萬裡 《曉過皂口嶺》詩:“半世功名一雞肋,生平道路九羊腸。” 明 吾丘瑞 《運甓記·辭親赴任》:“征舠已集,拜辭偷淚滴,隻為雞肋功名,把北堂杳隔。” 清 王韬 《淞隱漫錄·何華珍》:“宦海中風波豈有定哉?君前程止此,久戀雞肋何為?” 李存葆 《高山下的花環》三:“某些領導對咱看不慣,把咱當成‘雞肋’!”
(2).雞的肋骨。比喻瘦弱的身體。《晉書·劉伶傳》:“嘗醉與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奮拳而往。 伶 徐曰:‘雞肋不足以安尊拳。’其人笑而止。” 唐 元稹 《授牛元翼深冀州節度使制》:“螳臂拒轍,雞肋承拳,萬萬相殊,破之必矣。”一本作“鷄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逃難》:“歎十分狼狽,村拳共捱,鷄肋同壞。”
“雞肋”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字面含義
指雞的肋骨,因肉少無味、棄之可惜而得名。
曆史典故
出自《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曹操攻打漢中時,見士兵送來的雞湯中有雞肋,感歎“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此比喻漢中“食之無肉,棄之不舍”的尴尬處境。
(注:部分網頁誤将出處歸于《紅樓夢》或《後漢書》,實際典故源自三國時期。)
核心含義
形容價值低微卻難以舍棄的事物或行為,例如:
網絡語境擴展
提示:若需查看具體典故原文,可參考《三國志》或《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
《雞肋》這個詞源自古代小說《紅樓夢》,意為“雞肉即不好吃,又難咀嚼”,形容東西雖然有些味道,但沒有太多食欲,或者說其價值不高。
《雞肋》的拆分形式為“鳥(鳥)+ 月”。鳥部作為左邊的部首,月字作為右邊的部首。它一共有13個筆畫。
《雞肋》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著名小說《紅樓夢》中,由清代作家曹雪芹所創作。在小說中,作者通過形容碗中的菜肴雞肋,暗喻林黛玉在賈府中的經曆和命運如同雞肋一般,對社會的虛僞和女性的命運進行了諷刺。
《雞肋》的繁體字是「雞肋」。
在古代,有時會以「雞肋」來表達《雞肋》的意思。
1. 那部電影很無聊,毫無情節可言,真是一部雞肋作品。
2. 這項工作投入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但最終的回報卻是微不足道的,完全可以說是雞肋。
1. 雞肋食物:指味道不佳,難以下咽的飲食。
2. 雞肋作品:指價值不高,不受歡迎的作品。
類似的詞語還有“苦肉計”、“負累”。
與《雞肋》相對的詞語是“珍馐美食”、“精彩好書”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