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鈍呆滞。 漢 鄒陽 《酒賦》:“清者為酒,濁者為醴;清者聖明,濁者頑騃。”《宋書·長沙景王道憐傳》:“ 遐 人才甚凡,自諱名,常對賓客曰:‘ 孝武 無道,枉我殺母。’其頑騃若此。”《北史·李元護傳》:“ 會 頑騃好酒,其妻 南陽 太守 清河 房伯玉 女也,甚有姿色, 會 不答之。”
“頑騃”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讀音為wán ái,其核心含義為愚鈍呆滞,多用于形容人的反應遲鈍或智力不足。具體解析如下:
該詞屬于古漢語範疇,現代使用較少,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構詞上,“頑”有頑固、愚笨之意,“騃”通“呆”,組合後語義疊加,強化了“愚鈍不敏”的貶義色彩。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漢語生僻詞,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籍注釋類資料。
頑騃(wán á)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一個人或物行為或性格稀奇古怪、難以琢磨的特征。通常用來形容那些任性、固執、不聽勸告的人。
頑騃的拆分部首是“騃”,筆畫是10畫。
頑騃這個詞的來源并不十分明确,但據推測,其中的"頑"可能來源于梵文"瓦耶那",意為"瘋狂",而"騃"則是從漢字"咳"脫去"口"字形成的。
在繁體字中,頑騃的寫法是「頑痷」。
在古時候,頑騃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根據古代漢字的演變,可能會使用一些已經無法在現代使用的字體或者部首。但總的來說,這個詞的基本意思和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
1. 他太頑騃了,總是不按常理出牌。
2. 小狗頑騃地跳躍着,引人注意。
頑騃沒有固定的常用組詞,但可以根據上下文進行組合。例如:頑騃的孩子、頑騃的行為、頑騃的想法等。
近義詞:固執、任性、古怪。
反義詞:聰明、機智、明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