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st knowledge] 失传的学问
不然起绝学,犹当垂后统。——刘因《张燕公读书堂》
(1).弃绝学业。《老子》:“絶学无忧。”《庄子·山木》:“ 孔子 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絶学捐书。” 宋 苏轼 《和桃花源》:“躬耕任地力,絶学抱天艺。”
(2).失传的学问。《汉书·韦贤传论》:“ 汉 承亡 秦 絶学之后,祖宗之制,因时制宜。” 宋 朱熹 《近思录》卷二:“为去圣继絶学,为万世开太平。” 清 黄景仁 《董子读书台》诗:“ 广川 绍絶学,命世 伊 吕 儔。”
(3).谓造诣独到之学。 清 恽敬 《<说文解字谐声谱>序》:“若夫成一家之絶学,求前人之坠绪,开后来之精识。” 章炳麟 《文学说例》:“ 高邮 以其絶学释 姬 汉 古书,冰解壤分,所无凝滞,信哉千五百年未有其人也。”
绝学在汉语词典中的核心释义为失传的学问或中断的学术传统,强调其濒临消亡或已无后继者的特性。该词由“绝”(断绝、消失)与“学”(学问、学术)组合而成,凸显文化传承中的断裂现象。例如《汉书·刘歆传》中“及歆治《左氏》……由是章句义理备焉”即暗示某些古文经学曾面临失传风险(虽未直接用“绝学”,但描述了学术抢救行为)。
其引申义可指极高深、独到的学问,因掌握者极少而近乎“绝世”。如宋代张载“为往圣继绝学”的宏愿,既指复兴中断的儒家道统,亦暗含对学问至高境界的追求。此用法侧重学问的稀缺性与卓越性。
近义词辨析:
权威来源参考:
“绝学”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
指因历史原因中断或未被传承的学术体系。例如:
形容学问造诣精深且具有独创性,常与“圣学”关联。例如:
此义项源自道家思想,主张摒弃世俗学问以求精神自由。例如:
“绝学”一词具有双重性:积极层面指高深或亟待传承的学问(如“为往圣继绝学”),消极层面则与学问中断或主动弃学相关。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
八方支援比分诚惶诚恐冲溢楚箠楚宫衣单幅门灙漭娥娥恶障发酵酒非想天浮浪人橄榄糖格涩狗腿鼓柝黑林侵黑路横挑鼻子竪挑眼会客惛瞀狐首箭道郊次介绍所谨钝景印撅皇城﹐挝怨鼓钧解陵盖鑪火路宿命过捧读澎湖列岛蒱且棋力轻型秦中狨鞯入邦问俗三天两头扫头删定郎抒溷松柏后凋颂德碑素屏风夙智特奏名体侧铤钥题书颓鬟诬告无生境县空骁骑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