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衡決的意思、衡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衡決的解釋

(1).橫裂,不銜接。 漢 賈誼 《治安策》:“本末舛逆,首尾衡決,國制搶攘,非甚有紀,胡可謂治!” 清 曾國藩 《複陳右銘太守書》:“一篇之内,端緒不宜繁多……否則首尾衡決,陳義蕪雜,茲足戒也。”

(2).引申為混雜;紛亂。 宋 葉適 《奏議·紀綱三》:“以 神宗 之厲志有為,終於舉措衡決,變法則為傷民,開邊則為生事。” 明 楊慎 《古文參同契序》:“其書散亂衡決,後之讀者,不知孰為經,孰為註。”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衡決”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種核心含義及使用場景:

一、基本解釋

  1. 字面本義
    指“橫裂、不銜接”,即事物在結構或邏輯上斷裂、不連貫。例如漢代賈誼《治安策》中提到的“首尾衡決”,形容國家制度前後矛盾、缺乏統一性。清代曾國藩也以“首尾衡決”批評文章結構松散、頭尾不連貫。

  2. 引申含義
    進一步衍生為“混雜、紛亂”的狀态。宋代葉適在奏議中提到“舉措衡決”,指政策執行混亂無序;明代楊慎亦用“散亂衡決”描述文獻内容雜亂無章。


二、使用場景與示例


三、補充說明

需注意,個别網絡資料(如)将其解釋為“衡量和決斷”,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是現代誤讀或引申。建議以經典文獻中的釋義為準。

如需深入考據,可參考《治安策》《紀綱三》等原文,或漢典、滬江詞典等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衡決》的意思

《衡決》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權衡決定”或“衡量決策”。表示在做出決策之前進行權衡、思考和判斷,然後做出明智的決定。

《衡決》的部首和筆畫

《衡決》的部首是“行”,表示行為、動作。它的總筆畫數是13,分布在“行”、“㇔”、“㇒”、“㇐”、“㇏”五個部分。

《衡決》的來源

《衡決》是由“衡”和“決”兩個字組合而成。其中,“衡”的本義是指一種用來稱重物品的器具,後來引申為權衡、衡量。而“決”原意為打破或斷絕,後來引申為決定、解決。

《衡決》的繁體字

《衡決》的繁體字為「衡決」。

《衡決》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古時候,《衡決》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其中,“衡”在古代寫作「衡」,它的字形是三點與豎杠組合而成;而“決”在古代寫作「決」,字形上是水與十字相連的形狀。

《衡決》的例句

1. 在做重要決策之前,我們應該先衡決利弊。

2. 他的聰明頭腦使他在困境中能迅速作出明智的衡決。

《衡決》的組詞

1. 衡量:衡決的近義詞,表示對不同事物進行比較、評估或判斷。

2. 決策:衡決的同義詞,表示做出具體決定或抉擇的過程。

3. 衡陽:以“衡”字作為首字,表示古代的一個地名,位于現在的湖南省。

《衡決》的近義詞

衡決的近義詞是“權衡決策”。

《衡決》的反義詞

《衡決》的反義詞是“草率決定”或“盲目決策”,表示沒有進行充分權衡和思考的決策。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