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衡決的意思、衡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衡決的解釋

(1).橫裂,不銜接。 漢 賈誼 《治安策》:“本末舛逆,首尾衡決,國制搶攘,非甚有紀,胡可謂治!” 清 曾國藩 《複陳右銘太守書》:“一篇之内,端緒不宜繁多……否則首尾衡決,陳義蕪雜,茲足戒也。”

(2).引申為混雜;紛亂。 宋 葉適 《奏議·紀綱三》:“以 神宗 之厲志有為,終於舉措衡決,變法則為傷民,開邊則為生事。” 明 楊慎 《古文參同契序》:“其書散亂衡決,後之讀者,不知孰為經,孰為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衡決”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衡”本義為綁在牛角上的橫木,《說文解字》釋為“牛觸,橫大木其角”,引申為橫向的、對抗的含義(《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決”在甲骨文中象水流沖破堤岸之形,《說文》注“決,行流也”,本義為沖破、斷裂。二字組合後,“衡決”表示事物因外力對抗産生的斷裂狀态,如《史記·龜策列傳》載“北鬥衡決,彼彗星張”,描述天體運行中的異常斷裂現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華書局2005年版)。

二、文獻用例

該詞在典籍中主要有兩種引申用法:

  1. 喻指事物發展的中斷,如明代方孝孺《與鄭叔度書》中“文脈衡決,非續弦膠不能彌合”,比喻文思的中斷;
  2. 特指古代占卜術語,《漢書·藝文志》載“星曆之書,以紀吉兇之衡決”,指通過星象判斷事物發展的斷裂點(《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

三、現代語義流變

在當代方言調查中,晉語區仍保留“衡決”表示器物斷裂的用法,如山西平遙話稱“扁擔衡決成兩截”。這與《廣韻》所載“衡,橫也;決,斷也”的古訓一脈相承(《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衡決”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種核心含義及使用場景:

一、基本解釋

  1. 字面本義
    指“橫裂、不銜接”,即事物在結構或邏輯上斷裂、不連貫。例如漢代賈誼《治安策》中提到的“首尾衡決”,形容國家制度前後矛盾、缺乏統一性。清代曾國藩也以“首尾衡決”批評文章結構松散、頭尾不連貫。

  2. 引申含義
    進一步衍生為“混雜、紛亂”的狀态。宋代葉適在奏議中提到“舉措衡決”,指政策執行混亂無序;明代楊慎亦用“散亂衡決”描述文獻内容雜亂無章。


二、使用場景與示例


三、補充說明

需注意,個别網絡資料(如)将其解釋為“衡量和決斷”,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是現代誤讀或引申。建議以經典文獻中的釋義為準。

如需深入考據,可參考《治安策》《紀綱三》等原文,或漢典、滬江詞典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不及之法彩吹攙和朝餐懲革齒鞋匠稠呼呼吹篪乞食當眼鼎餗防滅放绁番情肥膘肥甘輕煖風馳雨驟撫轼幹管格正公量搆募廣厚胡蝶壺郎假癡假呆驚心裂膽紀念堂灸發舊遊絶脈蹻容麇舌倨牙欄檻遼祖流沉門選冥伯摩侯羅嫩碧迫晦輕袅袅青絲鞚秋夜趣劇韌力三頭兩日傷憂杓角燒薙升超飾表絲絇台站燙剪貼落庭臯罔極飨孤消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