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水寺廟。 唐 皎然 《送履霜上人還金陵西山》詩:“ 湘 宮水寺清秋夜,月落風悲松柏多。” 唐 白居易 《晚興》詩:“立語花堤上,行吟水寺前。”
“水寺”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基本含義指臨水而建的寺廟,常見于古典詩文中的場景描寫。以下為詳細解釋及相關信息:
核心含義
水寺即靠近水域(如江河、湖泊)的寺廟,強調寺廟與自然水景的結合,常見于山水詩或遊記中。唐代詩人皎然和白居易的詩句多次提到此類場景,例如:
文學意象
水寺在詩歌中常被賦予清幽、孤寂或禅意的意境,如李紳《新樓詩二十首·水寺》中描繪的“煙波野寺經過處,水國蒼茫夢想中”,通過水寺烘托出蒼茫的時空感。
“水寺”是古代文學中描述臨水寺廟的特定詞彙,兼具地理特征與詩意美感。其定義與用例可參考唐代詩歌,尤其是皎然、白居易等詩人的作品。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詩文背景,可查閱《全唐詩》或古典文學典籍。
「水寺」是一個漢字詞彙,由「水」和「寺」兩個部分組成。
「水」字含有三個部首,分别是「氵」、「水」和「氺」,它是描述液體水的象形字。
「寺」字含有四個部首,分别是「宀」、「廣」、「土」和「白」,它是用來表示寺廟的字。
「水寺」這個詞的來源不明,它用來形容建造在水上或者靠近水邊的寺廟。
「水寺」的繁體寫法為「水寺」,與簡體寫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水寺」的寫法也沒有太大的變化,仍然是由「水」和「寺」兩個字組成。
例句:
1. 在這座宏偉的水寺前,遊客們紛紛駐足拍照。
2. 這座水寺建在湖中,十分壯觀。
組詞:
水庫、水塔、水面、寺廟、廟宇
近義詞:
水廟、水祠、水宮、寺院、廟宇、佛寺
反義詞:
陸寺、山寺、地寺、陸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