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劣馬。 唐 韓愈 孟郊 《遣興聯句》:“駑蹄顧挫秣,逸翮遺稻粱。”
“驽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相關信息如下: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韓愈與孟郊的聯句詩《遣興聯句》中的“驽蹄顧挫秣,逸翮遺稻粱”。此句通過對比“驽蹄”(劣馬)與“逸翮”(高飛的鳥翼),暗喻平庸與傑出之人的境遇差異。
“驽蹄”是典型的文言詞彙,現代使用較少,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比喻義。若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唐代詩文注釋。
驽蹄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馬蹄走得慢或者指馬力弱小,形容人或物的行動遲緩或能力低下。
驽蹄的拆分部首是馬(馬)和足(走),總共有8畫。
驽蹄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秋風之東》篇中的《關雎》:“居則曰岐(脂),武則曰霍(斛);驽則曰圉,藝則世紀。”與後來衍生出的含義有所不同,描述了不同的馬的品種。後來逐漸引申為比喻人或事物行動遲緩或能力不足。
驽蹄的繁體字為馿蹄。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的驽蹄字形稍有變化,具體字形無法确定,隻能參照古代文字的記錄與描述。
1. 他雖然長得高大,但在運動上卻始終驽蹄不前。
2. 這個項目的進展遲緩,一直停留在驽蹄的狀态。
驽馬(指力量弱小的馬)、驽骀(形容兩蹄行走遲緩的馬)。
行動遲緩的近義詞有:行動緩慢、步履蹒跚、動作遲鈍。
行動敏捷的反義詞有:行動迅速、動作敏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