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束勗”。警策,策勵。
“束勖”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ù xù()。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典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建議參考權威古籍或專業辭書。
《束勖》古漢語詞語,意為“勉勵、勸勉”。它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束”和“勖”。下面将對這兩個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1. “束”字的部首是“木”,它由7個筆畫組成。
2. “勖”字的部首是“力”,它由13個筆畫組成。
《束勖》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出自《周書·地理志》:“忽然屈沖,駿馬束勖。”古時候這個詞也用于形容馬匹奔馳的樣子。
在繁體字中,“束”和“勖”分别是“束”和“勗”。
古時候,“束”字的寫法有時會将“木”部分寫成“禾”,例如《說文解字》中将其寫作“離”。而“勖”字在古代的寫法中,常會将“勗”部分寫成“言”,例如《康熙字典》中将其寫作“說”。
1. 他每天早上都給自己一個束勖,希望能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
2. 老師對學生們說:“在考試前夕,我希望你們能給自己一個束勖,發揮出最好的水平。”
組詞:激勵 (jīlì)、鼓勵 (gǔlì)、激發 (jīfā)。
近義詞:鼓舞 (gǔwǔ)、激勸 (jīquàn)、振奮 (zhènfèn)。
反義詞:勸阻 (quàn zǔ)、拖延 (tuōyán)、壓抑 (yāy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