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六纛的意思、六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六纛的解释

(1).六面军中大旗。 唐 节度使军中所用。《新唐书·百官志四下》:“节度使掌总军旅,顓诛杀……辞日,赐双旌双节,行则建节,树六纛。”《太平御览》卷三三九引《太白阴经》:“古者天子六军,诸侯三军;今天子十二,诸侯六军,故纛有六以主之。” 唐 白居易 《送令狐相公赴太原》诗:“六纛双旌万铁衣, 并 汾 旧路满光辉。”

(2).泛指军中主帅的大旗。 唐 张籍 《将军行》:“ 蓬莱殿 前赐六纛,还领禁兵为部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六纛是古代中国军事仪仗中的重要礼器,专指由六面旗帜组成的仪仗标识系统。该词由数词“六”与“纛”组合而成,“纛”读作dào,本义为以牦牛尾或羽毛装饰的旗杆,后特指帝王、将帅所用的大旗。

核心含义解析

  1. 词源构成

    “六”为数目,象征完整与秩序;“纛”源于甲骨文,早期指战车上悬挂的牦牛尾,后演变为统帅权力的标志。《周礼·春官·司常》记载:“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属以待国事”,其中“纛”属王侯仪卫专用。

  2. 历史功能

    唐代起,“六纛”成为节度使军权的象征,《旧唐书·职官志》明确记载节度使出征时“建六纛以彰威重”,分别以不同颜色与纹饰代表行军、驻营、号令等职能,形成完整的指挥体系。

  3. 形制演变

    宋代《武经总要》载其规制:“旗幅长一丈二尺,帛色按五行,绘以熊虎”,每面纛旗配备专属护旗兵十二人,凸显等级制度。《汉语大词典》释其为“古代军队或仪仗队中的六种大旗”。

文化象征

六纛体系融合了阴阳五行思想,如《礼记·曲礼》所述“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其排列方位与颜色均暗合天地秩序,成为古代军事礼制的具象化表达。

网络扩展解释

“六纛”是古代军事相关的专有名词,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六纛(liù dào)指唐代节度使军中的六面大旗,象征主帅的军事权威,后也泛指军队统帅的旗帜。其核心含义包含:

  1. 数量与用途:特指六面成组的大旗,用于军事仪式或行军时树立,体现军队等级制度(《新唐书》记载节度使受命时“树六纛”)。
  2. 历史演变:原为周代天子六军、诸侯三军的制度遗存,唐代演变为节度使的仪仗标识(《太平御览》引《太白阴经》)。

二、文化象征

在文学作品中常借代军队统帅权,如:

三、补充说明

拼音标注为liù dào,注意“纛”字读音与“导”相同,非“毒”(dú)。此词现代已不常用,主要用于历史文献或古诗词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遨放白驹过隙飙骖弼教惭骇蟾阁镜石谷點漆璧都竈伏节扶进甘冒虎口诰勅宫主诖伪还质后档皇鸟简惰捡括交瞀交气假释局蹄康了康乾控遏琅简篮筐黎邑搂带络漠卖乖明心见性磨鑢模习凝寒迁延岁月麒麟门权与曲断山厂社会主义经济身伴神融气泰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侍直四圭驷马莫追四天同气相求猥役慰诱无耗闲代小按小工瑕弃屑泣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