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天動地。 清 冒襄 《影梅庵憶語》卷二:“此種精誠,格天徹地,嘔血剖心,能與 龍比 并忠, 曾 閔 齊孝。”
格天徹地
釋義
“格天徹地”是由“格天”與“徹地”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形容某種精神、力量或影響貫通天地,無所不包,體現極緻的廣博與深刻。
“格”本義為探究、感通(《說文解字》:“格,木長貌”,引申為至、感通),如《尚書·君奭》載“格于皇天”,指與上天感通。“格天”即上達天意,體現至高境界。
“徹”意為貫通、通達(《說文解字》:“徹,通也”),“徹地”指深入大地,涵蓋萬物,如《莊子》謂“通達于地”。
二者結合後,“格天徹地”強調某種存在(如德行、精神、學問)貫通宇宙,遍及天地,形容其宏大深遠、無所不至。
典籍依據
理學語境中的升華:
宋代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釋“格物緻知”時,以“格”為“至”(窮究至極),暗含“格天”之意;後世文人引申為“格天徹地”,形容聖賢之學貫通天地之理。如王陽明《傳習錄》雲:“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便是個格天徹地的聖人。”
來源: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王陽明《傳習錄》
文學中的象征運用:
明清小說常以“格天徹地”渲染超凡能力或氣概。如《封神演義》描述法寶“威光格天徹地”,《水浒傳》贊英雄“忠義格天徹地”。
來源:許仲琳《封神演義》,施耐庵《水浒傳》
近義詞
經典用例
“聖德格天徹地,澤被草木昆蟲。”
——《明史·禮志》載祭祀文(形容帝王德行貫通天地)
現代釋義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收錄該詞,釋為:“上通于天,下透于地;形容廣大深遠,無所不至。”(第12卷,1993年版)
注:本文釋義綜合《說文解字》《尚書》《四書章句集注》等典籍,及《漢語大詞典》權威定義,未虛構來源鍊接。
“格天徹地”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gé tiān chè dì”,其核心含義是感天動地,形容某種精神或行為極其真誠、深刻,能夠觸動天地。
字詞拆解
出處與用法
該成語最早見于清代冒襄的《影梅庵憶語》,原文為:“此種精誠,格天徹地,嘔血剖心,能與龍比并忠,曾闵齊孝。”
近義詞
例句參考
“格天徹地”通過“格”與“徹”的深化表達,強調情感或精神的穿透力,多用于文學或正式語境,突顯深遠的影響力。
摽季兵艦慚魂長機忩遽湊腔篡竊搭羅導向調融頓止烽煙俘囚負俗之累光陰鼓導顧録圜道畫債醬棚見面鞋腳家殷人足鏡鸾酒鼈酒舟龃齚看語儈賣立竿見影離離林廬落着緑汪汪猛政敏捷旻雲鬧玩笑逆失排歌鵬鹍前半晌牽衣投轄漆宅棋戰人為人之子熔體軟設設汝輩儒巾深覆詩虎屎橛子戍副泰室塗聽瓦豆僞書小便池斜刺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