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泛指有鳞和介甲的水生动物。 汉 蔡邕 《郭有道碑序》:“犹百川之归巨海,鳞介之宗龟龙也。” 宋 黄庭坚 《送刘士彦赴福建转运判官》诗:“士弊禾黍恶,水烦鳞介劳。”
(2).比喻卑贱小人。 柳亚子 《吊刘烈士炳生》诗之四:“滚滚胡尘黯四方,忍看鳞介易冠裳。”
“鳞介”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解释
指有鳞片和甲壳的水生动物统称,包括鱼类(如鲤、鲶)、甲壳类(如虾、蟹)等。该词常见于古籍,如宋代黄庭坚诗句“水烦鳞介劳”即描绘水产繁多的场景。
词源构成
比喻卑贱小人
古代文学中常借“鳞介”暗指身份低微或品行不佳者。例如柳亚子诗句“忍看鳞介易冠裳”以鳞介类比趋炎附势之人。
形容琐碎繁杂的事物
现代用法中,该词可比喻多而杂乱的事物,如“鳞介之务”指琐碎事务。
文学创作
多用于诗词和古文,如汉蔡邕《郭有道碑序》以“鳞介之宗龟龙”表达对贤者的尊崇。
艺术领域
国画中“鳞介”是传统题材,涵盖鱼、虾、蟹等水族生物,五代黄筌、徐熙等名家均有相关作品。
部分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标注其英文释义为“aquatic animals with scales and shells”,可辅助理解。需注意不同语境下词义的褒贬倾向。
如需进一步查阅古籍原文或绘画案例,可参考、6、9等来源。
鳞介(lín jiè)是一个汉字词语,由“鳞”和“介”组成。作为一个名词,它的意思是鳞片或鱼鳞。
鳞介由“鱼”和“介”两个部首组成。其中,“鱼”是主部首,表示与鱼相关的事物。“介”则是次部首,表示这个字的发音和意义。
鳞介的总笔画数为15,其中“鱼”部4画,“介”部11画。
鳞介这个字首次出现在《尔雅·释鱼》一文中。在繁体字中,鳞介的写法为鱗介。
在古代,鳞介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当时,鱼头部分的鳞片形状就成为了鳞介的表义字形,并用来表示整个字的意义。后来,随着文字的发展,这个字形逐渐简化,形成了现代的写法。
1. 这条鱼的鳞介非常光滑。
2. 龙的身上覆盖着令人惊叹的鳞介。
3. 可以通过观察鳞介来判断鱼的健康状况。
1. 鳞片(línpían):指脱落或散落下的鱼或爬行动物的鳞。
2. 鳞甲(línjiǎ):指爬行动物的鳞和某些贝类的壳。
3. 鱼类(yúlèi):泛指各种不同种类的鱼。
鳞介的近义词包括:鳞片、鱼鳞。
鳞介的反义词为光洁、光滑,即鳞片丧失或被人工磨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