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冰嬉的意思、冰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冰嬉的解释

清 代冰上运动。源于满族习俗。 清 窦光鼐 朱筠 等《日下旧闻考·宫室·西苑一》:“冬月则陈冰嬉,习劳行赏。以简武事而习国俗云。” 清 高宗 《冰嬉赋序》:“国俗有冰嬉者,护膝以芾,牢鞵以韦,或底含双齿,使啮凌而人不踣焉;或荐铁如刀,使践冰而步愈疾焉。”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冰嬉,亦称“冰戏”或“冰技”,是中国古代北方传统冰上活动的总称,兼具军事训练、宫廷典礼和民间娱乐功能。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起源

冰嬉是清代对冰上活动的统称,源于满族习俗,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据《宋史·礼志》记载,宋代皇帝已有“观花,作冰嬉”的记载。元明时期初具规模,至清代达到鼎盛,被乾隆皇帝称为“国俗”。

二、历史发展

  1. 宋代至明代:作为宫廷娱乐活动存在,尚未形成制度。
  2. 清代:
    • 成为军事训练项目,八旗士兵需参与“跑冰”演练。
    • 乾隆时期发展为“冰嬉大典”,纳入国家典章制度,用于检阅、宴赏及外交场合。
    • 每年冬至至三九期间,北海公园等地会举行皇家冰嬉表演。

三、活动形式

冰嬉包含多种项目:

  1. 竞技类:如“抢等”(速滑)、“抢球”(冰上蹴鞠)、“转龙射球”(滑冰中射箭)。
  2. 表演类:如“走冰鞋”(花样滑冰)、“打滑挞”(冰上杂技)。
  3. 军事训练:士兵需穿着乌拉滑子(早期冰鞋)进行列阵、疾行等演练。

四、文化意义

五、文献记载

乾隆《冰嬉赋》明确将其定位为国俗,并描述“底合双齿”“荐铁如刀”的冰鞋构造,而《清朝文献通考》记载了八旗选拔冰嬉高手的制度。

冰嬉不仅是古代冬季体育的代表,更承载着军事、政治和文化功能,反映了中国北方民族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

网络扩展解释二

冰嬉(bīng xī)这个词是指在冰上玩耍、嬉戏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是冫(bīng)和欢(xī),共有9个笔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在冰面上嬉戏的场景被称为冰嬉。 在繁体字中,冰嬉的写法为冰戲。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多种多样,但都可以表达冰上玩耍的意思。例如,有的写法中使用了“扌”这个部首,表示人在冰上玩耍,有的写法在“冰”字旁加上了“燚”字旁,表示热闹喧嚣的嬉戏。这些写法都可以体现出冰嬉的本意。 以下是关于冰嬉的一些例句: 1. 冬天来临,孩子们围在冰面上开心地进行冰嬉。 2. 小狗在冰上嬉戏,欢快的叫声回荡在寒冷的空气中。 3. 我们一家人经常在冬天去湖边进行冰嬉,享受冰上的乐趣。 组词方面,可以有冰雪嬉戏、冰面嬉戏等。这些词语都表示在冰上进行嬉戏的意思。 近义词方面,可以有滑冰、冰上童趣等。这些词语都表示在冰上嬉戏或玩耍的意思。 反义词方面,可以有严肃、正经等。这些词语表示与嬉戏相反的意思,指的是严肃、正经的态度或行为。 以上就是关于冰嬉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