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鲜 从七世纪 新罗 时代至二十世纪初 李朝 末年所用的一种汉语朝鲜语混合文字。形式上都是汉字,文句中实词多用汉语,虚词多用朝鲜语(以汉字记音),句法从朝鲜语。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八节:“大约在 唐朝 建国前, 新罗 即开始使用 汉 字记录本族语言,称为‘吏读式’。 唐 时, 薛聪 以吏读式译 中国 经书为 新罗 语,儒学流传得以更加便利。”
“吏读式”是朝鲜半岛历史上使用的一种特殊文字系统,结合了汉语和朝鲜语的特点。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吏读式”是朝鲜从7世纪新罗时代到20世纪初李朝末年使用的混合文字。其形式上全用汉字,但实际语法结构和虚词采用朝鲜语,通过汉字音标记朝鲜语虚词成分,形成汉朝混合文体。
结构与特点
总结来看,吏读式是朝鲜半岛在汉字文化圈中发展出的过渡性文字系统,兼具文化交融与语言创新的双重价值。如需更详细信息,可参考语言学相关研究文献。
吏读式(lì dú shì)是一个汉字词汇,由“吏”、“读”和“式”这三个部分组成。
吏字的部首是口,读字的部首是言,式字的部首是弋。吏字有5画,读字有14画,式字有6画。
吏读式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化传统。吏,指的是官员、公务员;读,指的是朗读、阅读;式,指的是模式、样式。吏读式原本是指官员在公务上的文书、文件的篇幅、格式和规范。
吏读式的繁体字为「吏讀式」。
古时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早期的吏、读、式字可能在形状和结构上与现代有所差异。
1. 这份报告需要按照吏读式的格式来撰写。
2. 他在考试中以非常标准的吏读式念出了古代文言文。
吏部、官吏、读书、演读、式样等。
公文格式、文书规范。
随意书写、自由格式。
桉行宝龟宝器便安剥肤不可乡迩不入用蚕房岑崟超产超负荷承宁愁阵垂龆唇舌寸进尺退凼子对诏发奋蹈厉反串愤恨关牡官徵国丧唃厮啰胡粉虎籙简閲解腕刀禁呪酒糟脸怐瞀老巴巴两虎相斗莲蓬龙驰帽带麋散摹肖慕类逆防偏灾敲冰求火凄风寒雨青草入冬散束杉槽漆斛山库射入史馆霜鹭説矮话碎小太阳活动谈空説幻陶运提价抟垸仙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