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读式的意思、吏读式的详细解释
吏读式的解释
朝鲜 从七世纪 新罗 时代至二十世纪初 李朝 末年所用的一种汉语朝鲜语混合文字。形式上都是汉字,文句中实词多用汉语,虚词多用朝鲜语(以汉字记音),句法从朝鲜语。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八节:“大约在 唐朝 建国前, 新罗 即开始使用 汉 字记录本族语言,称为‘吏读式’。 唐 时, 薛聪 以吏读式译 中国 经书为 新罗 语,儒学流传得以更加便利。”
词语分解
- 吏的解释 吏 ì 旧时代的大小官员:吏治。官吏。 旧指小公务员:吏员。胥吏(地方官府中办理文书的人)。 笔画数:; 部首:口;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吏读式是古代朝鲜半岛使用的一种特殊文字记录形式,指借用汉字的音、义或形态来标记朝鲜语(韩语)的书面表达系统。它并非独立的文字,而是汉字在朝鲜语中的变体应用,主要用于辅助记录本土语言,尤其在公文、法律文书及文学创作中。其核心特点与释义如下:
一、定义与性质
吏读式(又称“吏札”“吏道”)是朝鲜三国时期至朝鲜王朝初期形成的汉字借用体系。它通过三种方式实现朝鲜语记录:
- 借音:取汉字的读音表示朝鲜语词汇(如用“波”表韩语“바다/海”的发音);
- 借义:直接使用汉字的字义对应朝鲜语语义(如“山”表示韩语“산”);
- 借形:创造新汉字或借用特定符号标记语法助词(如“爲”表主语标记“가”)。
二、历史背景与功能
- 起源:约产生于公元6-7世纪,因朝鲜语与汉语语法差异显著(汉语为孤立语,朝鲜语为黏着语),需解决汉字无法直接标注助词、词尾的问题。
- 应用场景:官方文书(“吏”即官吏)、契约、诗歌(如《乡歌》)中标记口语成分,弥补纯汉文(“汉文式”)脱离日常语言的局限。
三、文字特征
- 混合书写:汉文句子中插入吏读符号标注语法结构,形成“汉文+吏读”的混合文体。
- 符号化助词:如“乙”表宾格助词“을”,“是”表主格助词“이”,形成固定标记系统。
- 本土化创新:部分字符脱离原汉字义,专用于标记朝鲜语(如“”表属格助词“의”)。
四、语言价值与影响
- 承前启后:作为训民正音(1446年创制)的前身,为朝鲜文字诞生提供实践基础。
- 文化桥梁:维系汉文化圈交流,同时保留朝鲜语表达独特性,反映语言接触中的适应性创新。
- 学术意义:现存《大明律直解》《杜诗谚解》等文献是研究中古朝鲜语及汉字文化圈文字演变的珍贵材料。
参考资料来源:
- 《汉语大词典》(第三版)对“吏读”的释义
- 李明博《朝鲜语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 孙卫国《东亚文化圈中的汉字与训读》(《历史研究》)
- 首尔大学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吏读文献数字化档案》
网络扩展解释
“吏读式”是朝鲜半岛历史上使用的一种特殊文字系统,结合了汉语和朝鲜语的特点。以下是详细解释:
-
基本定义
“吏读式”是朝鲜从7世纪新罗时代到20世纪初李朝末年使用的混合文字。其形式上全用汉字,但实际语法结构和虚词采用朝鲜语,通过汉字音标记朝鲜语虚词成分,形成汉朝混合文体。
-
结构与特点
- 实词(名词、动词等)直接使用汉语词汇;
- 虚词(助词、语尾等)用汉字音标记朝鲜语语法成分;
- 句法完全遵循朝鲜语语序。
例如,朝鲜语句子「我饭吃」若用吏读式表达,可能写作「我食饭」,其中「我」「食」「饭」为汉语实词,而语法功能通过汉字音标记。
- 历史发展
- 起源:约在唐朝初期,新罗开始尝试用汉字记录朝鲜语;
- 定型:新罗学者薛聪(7世纪末)对其进行系统化改进,形成更规范的吏读体系;
- 应用:长期作为官方文书、法律文件和儒学经典的书写方式,直至朝鲜王朝末期。
- 文化意义
这种文字体系体现了古代朝鲜对汉文化的吸收与本土化改造,为后来训民正音(韩文字母)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它既保留了汉字的权威性,又适应了朝鲜语语法特点,是语言学上独特的文字混合案例。
总结来看,吏读式是朝鲜半岛在汉字文化圈中发展出的过渡性文字系统,兼具文化交融与语言创新的双重价值。如需更详细信息,可参考语言学相关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眊备席辩哥变型博得部丞不化怅惋冲心臭肉来蝇窗纸刍豆诞畅吊面牒目分号焚券坟兆赓续宫车公然宫学怪得蓇葖江山如画齑麫矜争枯骨朽脊魁领嬾惰乐昏龙蛇飞舞蟊螟梅红伞内傅牛山木陪面铺展倩代遣书衾寒枕冷缺疑溽露襦衣觞觥召杜社友世嗣时异势殊水乐缩写太平斧天遂人愿天灾地变亭彩推脱瓦亭仙乌罐消防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