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ddle] 身子歪斜,行路不穩的樣子
身體搖晃,腳步不穩。 元 鄭廷玉 《後庭花》第二折:“不覺的身趔趄,不覺的醉模糊。”《紅樓夢》第四四回:“﹝ 鳳姐 ﹞揚手一下,打的那丫頭一個趔趄,便躡腳兒走了。” 梁斌 《紅旗譜》二:“猛地一起身,沒站住腳又趔趄了兩步,倒在座椅上。”
進退不定,畏畏縮縮。形容尴尬的樣子。《官場現形記》第三六回:“老婆子讨得沒趣,隻得趔趄着退到後面。”《老殘遊記》第十二回:“那十五六歲的,卻立住,不好意思坐。 老殘 就脫了鞋子,挪到炕裡邊去盤膝坐了,讓他好坐。他就側着身,趔趄着坐下了。”《文明小史》第二五回:“隻得站在書房門口趔趄着,欲進不進。”
“趔趄”是一個漢語動詞,表示身體搖晃、腳步不穩的狀态,通常因外力幹擾或自身失衡導緻。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古典文學
現代用法
以上解釋綜合自《漢典》、搜狗百科及語言學分析文章,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相關文獻原文。
《趔趄》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行動不穩定、姿态不穩健的樣子,多用來形容老年人或者受傷者走路蹒跚的情況。
《趔趄》的拆分部首是“足”和“隹”,其中“足”是指足部,表示與腳有關;“隹”是一個簡化的鳥字部首。《趔趄》的總筆畫數是14畫。
《趔趄》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無衣》一篇中,其中有一句是“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見君子,憔悴如也。”古人将“憔悴如也”這個詞解釋為“呻吟痛苦的樣子”,後來演變為今天的意義。
《趔趄》的繁體字為「躡躉」。
在古時候,《趔趄》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書寫方式在演變中發生了變化。然而,目前沒有具體的古文字體例來展示其古時候的寫法。
1. 他年紀大了,走路有些趔趄。
2. 傷到腿後,她的步伐變得趔趄不穩。
3. 他受了傷,一腳趔趄地往回走。
後趔、趄地、趄心、颠趔、走趔
蹒跚、踉跄、踉蹌
穩健、穩當、穩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