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ddle] 身子歪斜,行路不稳的样子
身体摇晃,脚步不稳。 元 郑廷玉 《后庭花》第二折:“不觉的身趔趄,不觉的醉模糊。”《红楼梦》第四四回:“﹝ 凤姐 ﹞扬手一下,打的那丫头一个趔趄,便躡脚儿走了。” 梁斌 《红旗谱》二:“猛地一起身,没站住脚又趔趄了两步,倒在座椅上。”
进退不定,畏畏缩缩。形容尴尬的样子。《官场现形记》第三六回:“老婆子讨得没趣,只得趔趄着退到后面。”《老残游记》第十二回:“那十五六岁的,却立住,不好意思坐。 老残 就脱了鞋子,挪到炕里边去盘膝坐了,让他好坐。他就侧着身,趔趄着坐下了。”《文明小史》第二五回:“只得站在书房门口趔趄着,欲进不进。”
“趔趄”是一个汉语动词,表示身体摇晃、脚步不稳的状态,通常因外力干扰或自身失衡导致。以下是综合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古典文学
现代用法
以上解释综合自《汉典》、搜狗百科及语言学分析文章,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相关文献原文。
《趔趄》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人行动不稳定、姿态不稳健的样子,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者受伤者走路蹒跚的情况。
《趔趄》的拆分部首是“足”和“隹”,其中“足”是指足部,表示与脚有关;“隹”是一个简化的鸟字部首。《趔趄》的总笔画数是14画。
《趔趄》最早出现在《诗经·秦风·无衣》一篇中,其中有一句是“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憔悴如也。”古人将“憔悴如也”这个词解释为“呻吟痛苦的样子”,后来演变为今天的意义。
《趔趄》的繁体字为「躡躉」。
在古时候,《趔趄》这个词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因为汉字的书写方式在演变中发生了变化。然而,目前没有具体的古文字体例来展示其古时候的写法。
1. 他年纪大了,走路有些趔趄。
2. 伤到腿后,她的步伐变得趔趄不稳。
3. 他受了伤,一脚趔趄地往回走。
后趔、趄地、趄心、颠趔、走趔
蹒跚、踉跄、踉蹌
稳健、稳当、稳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