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材的意思、栎材的詳細解釋
栎材的解釋
喻無用之材。 宋 嶽珂 《桯史·周益公降官》:“臣有愧積中,無階報上。省諐田裡,視桑蔭之幾何;托命乾坤,比櫟材而知免。”參見“ 櫟散 ”。
詞語分解
- 栎的解釋 栎 (櫟) ì 落葉喬木,葉子長橢圓形,結球形堅果,葉可喂蠶;木材堅硬,可制家具,供建築用,樹皮可鞣皮或做染料。亦稱“麻栎”、“橡”;通稱“柞樹”。 栎 (櫟) è 〔栎陽〕地名,在中國陝西省。 (
- 材的解釋 材 á 木料,泛指一切原料或資料:材料。教(刼 )材。素材。題材。就地取材。 能力,資質:材幹(刵 )。大材小用。因材施教(刼 )。 棺木:壽材。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栎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說明:
1.基本釋義
- 詞義:比喻無用之材。該詞常用于文學或謙辭中,以栎樹(橡樹)的木材為喻體,表達“缺乏實際用途”的含義。
- 出處:最早見于宋代嶽珂的《桯史·周益公降官》,原文為“比櫟材而知免”,通過自謙的方式表達對自身才能的貶低。
2.詞源與背景
- 栎樹特性:栎樹(橡樹)木質堅硬,實際用途廣泛(如家具、建築),但在文學中常被用作“無用”的象征。這種反差可能源于《莊子·人間世》中“栎社樹”的典故,以樹木“不成材”反而得以長存,引申為自謙或避世的隱喻。
3.相關詞彙
- 近義詞:栎散、栎樗(均比喻無用之材,常見于謙辭)。
- 反義詞:棟梁、良材(指有用之材)。
4.讀音與字形
- 拼音:lì cái(“栎”讀作lì時指樹木;讀yuè時為陝西地名“栎陽”)。
- 字形:木字旁,與植物相關。
5.實際用途與比喻義的對比
- 實際用途:栎木是優質硬木,可用于地闆、家具等。
- 比喻矛盾:文學中強調“無用”,可能受道家思想影響,表達謙遜或對功利主義的反思。
如需進一步了解栎樹的植物學特性或相關典故,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莊子》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栎材的意思
栎材是指由栎樹(科學名稱:Quercus)的木材制成的材料。栎樹是一種常見的喬木,屬于殼鬥科植物。其木材質地堅硬且耐腐蝕,常用于家具、建築材料和制作木工藝品等。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栎(lì)字由木字旁和曆音部構成。木字旁是樹木的象形字形,曆音部是栎字的聲旁。具體筆畫數為五畫。
來源
栎字最早見于《說文解字》,并被列為“艸部”(草字頭部)。“艸部”是漢字的一個部首,表示與植物相關的字。這表明栎樹在古代中國的文化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繁體字
繁體字“櫟”是栎字的傳統寫法,與“栎”字的發音相同,意義相近。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栎字的寫法有時會加上象形旁“木”或“木子”,即寫成“檪”或“檪子”。這種寫法主要是為了強調木材的用途。
例句
1.這個家具是用栎材制作的,非常堅固耐用。
2.在古代,宮殿和廟宇的結構常常采用栎材作為主要建築材料。
組詞
栎木、栎皮、栎葉、栎林、栎果。
近義詞
橡木、白橡、青橡。
反義詞
竹材、松木、桃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