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制自己。勀,同“ 克 ”。《隸釋·漢北海相景君碑》:“勀己治身,寔渘寔剛。”
“勀己”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克制自己,強調對自身欲望或行為的約束。具體解釋如下:
字義解析
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東漢碑文《隸釋·漢北海相景君碑》中的“勀己治身,寔渘寔剛”,意為通過自我約束來修養身心,兼具柔與剛的品質。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修身養性的道德準則。
相關詞彙擴展
現代適用性
現代漢語中,“勀己”已不常用,但“克己”仍保留在成語如“克己複禮”中,體現傳統文化對自我約束的重視。
如需進一步了解“勀”的字形演變或取名寓意,可參考漢字研究資料。
勀己(kè jǐ)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思是“鞠躬自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形容一個人嚴于律己,努力修身、治家、治國和建立和諧社會。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核心價值觀之一。
勀己的部首是力(lì)字旁,它表示與力相關的意義。筆畫數為13畫。
勀己這個詞彙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論語》中的一句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舜誨勀己寬以治衆。”後來,這句話引申出“勀己”一詞。
在繁體中,“勀己”的寫法為“惕己”。
在古代漢字中,勀己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不同。可參考:“鞠己”,這是“鞠”字與“己”字的結合,表示通過鞠躬、屈身來約束自己。
1. 古時傳統的文人士大夫常把“勀己”作為為人處世的首要原則。
2. 作為一名領導者,他時刻保持着“勀己”的精神,效仿古代聖人的品德和行為。
勀己沒有單獨的詞組,但可以與其他詞語搭配使用,形成新的意義,例如:“勀己修身、勀己勵志、勀己奮進”等。
勀己的近義詞有:鞠躬自省、盡己、勤儉自省。
勀己的反義詞有:庸庸碌碌、縱欲放縱、隨心所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