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连营的意思、连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连营的解释

(1).扎营相连。《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帝闻 备 兵东下,与 权 交战,树栅连营七百餘里。”《北史·宇文护传》:“ 护 连营渐进,屯军 弘农 。”

(2).指连绵不绝的营寨。 唐 李白 《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诗:“ 函谷 絶飞鸟, 武关 护连营。” 清 王省山 《秣陵纪事》诗:“沿江数十里,连营高垒起。”

(3).星名。《晋书·天文志上》:“贯索九星在其前,贱人之牢也……一曰连营,一曰天牢,主法律,禁暴强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连营"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相连的军营或连绵不断的营寨。它常用于描述古代战争中军队驻扎的规模宏大、营地彼此连接的景象,具有鲜明的军事和历史色彩。

以下是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 相连的军营;连绵不断的营寨。 这是最核心、最常用的意思。它描绘了众多军营紧密相连、规模浩大的场景。
    • 来源依据: 该释义是《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词典收录的核心义项。参见《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2. 典故出处与历史背景:

    • "连营"一词最著名的典故出自三国时期。公元222年,蜀汉皇帝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亲率大军伐吴。在夷陵(今湖北宜昌)一带,他命令军队沿长江两岸扎营,营地连绵不绝,长达数百里,史称"连营七百里"。这种布阵方式被东吴将领陆逊利用,采用火攻战术,大破蜀军,史称"夷陵之战"或"猇亭之战"。
    • 这个历史事件赋予了"连营"一词特定的历史内涵,常用来形容规模庞大但可能因过于分散或缺乏纵深而存在风险的军事部署。
    • 来源依据: 该典故主要记载于《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及裴松之注引《吴书》,以及《资治通鉴》等史书。后世文学作品(如诗词、小说)也频繁引用此典故。
  3. 文学与引申用法:

    • 在古典诗词中,"连营"常被用来渲染战争的宏大场面、军队的浩荡气势,或暗示战争的悲壮与风险。例如:
      •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其中"八百里"常被解读为"连营八百里",形容军营连绵之广)。
      • 陆游《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诗中虽未直接出现"连营",但其描绘的边塞景象常与"连营"意境相通)。
    • 现代汉语中,"连营"有时也可引申比喻规模庞大、紧密相连的事物,如"工厂连营"、"帐篷连营"等,但此用法相对较少,且仍带有一定的规模感和(军事)组织色彩。
    • 来源依据: 诗词用例参见辛弃疾《稼轩长短句》、陆游《剑南诗稿》等。引申用法在现代文学作品及新闻报道中偶有出现。

"连营"一词,从词典释义看,核心指相连的军营。其历史渊源与三国"夷陵之战"中刘备"连营七百里"的著名战例紧密相关,赋予了它特定的军事历史内涵。在文学作品中,它常用于描绘宏大的战争场面或军队气势。其现代引申义虽存在但使用频率不高。理解"连营",需结合其军事背景和经典历史典故。

网络扩展解释

“连营”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三种含义:

1.扎营相连

指军队在驻扎时营寨相互连接,形成连续布局。这一用法常见于历史军事描述,例如:

2.连绵不绝的营寨

泛指规模庞大、连绵不断的军营或防御工事。例如:

3.星名

古代天文学中指代星宿名称。据《晋书·天文志》记载,“贯索九星”中的“连营”象征“天牢”,与法律、刑罚相关。


文学与历史中的典型用例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典故或诗句背景,可参考《三国志》《晋书》等史书或相关诗词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百家衣体悲泉鄙怀篦簵摈弃财使常柄唱筹量沙畅游朝众棰骂等忽儿短笔耳闻目见防务仿依凤舄亘连贡诚宫寝苟媮怪厉国际妇女节耗敝红烛焕发或人货室家畜节镇近地近状吉人自有天相乐得离本依末礼金蝼螾露台之产麻团蒙瞶门可张罗铭牌目怆有天内忧鸟虫书碰股飘薄柔颜三善善时生语水土流失私丧谈驳坦克乘员停驻挖耳当招巍峻小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