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時對無底半襪(亦稱褲腿)、襪均稱“膝褲”。 宋 無名氏 《緻虛雜俎》:“ 太真 著鴛鴦并頭蓮錦袴襪……袴襪,今俗稱膝褲。”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八·雙行纏》:“自昔人以羅襪詠女子,六代相承, 唐 詩尤衆,至 楊妃 馬嵬 所遺,足徵 唐 世婦人皆着襪無疑也。然今婦人纏足,其上亦有半襪罩之,謂之膝褲。恐古羅襪或此類。” 清 趙翼 《陔馀叢考·襪膝褲》:“俗以男子足衣為襪,女子足衣為膝褲;古時則女子亦稱襪,男子亦稱膝褲。今俗襪有底,而膝褲無底,形製各别。”《醒世姻緣傳》第二一回:“每人三尺青布鞋面,一雙膝褲,一個頭機銀花首帕。” 清 珠泉居士 《續闆橋雜記·雅遊》:“餘見河房諸姬,鹹以素帛製為小襪,似膝褲而有底。”
“膝褲”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服飾,主要特點如下:
定義與用途
膝褲是古人對無底半襪(褲腿)或襪的統稱,主要覆蓋腿部至膝蓋位置,兼具保暖和裝飾功能。宋代文獻《緻虛雜俎》提到楊貴妃所穿的“鴛鴦并頭蓮錦褲襪”即屬此類。
結構特點
膝褲由兩個分開的筒狀布片組成,無底且不連為一體,需用帶子系在腿部,形制類似現代的“套褲”。與有底的襪子不同,它更注重腿部遮蔽而非足部包裹。
曆史演變
文獻記載
明代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描述,膝褲是女子纏足後的配套服飾,而唐代女性普遍着襪,可見其演變軌迹。
膝褲是中國古代服飾文化中的特色單品,反映了不同時期足衣的形制變化。如需更詳細文獻例證,可參考漢典及《陔馀叢考》等來源。
膝褲是指長度到膝蓋處的褲子,也被稱為短褲。膝褲提供了更好的活動自由度和適應夏季高溫的舒適感。該詞由“膝”和“褲”兩個字組成。
膝(爪+巾)共有10個筆畫,褲(衣+夂)共有8個筆畫。
膝褲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近代漢語中,用于形容到膝蓋處的褲子。由于其方便性和適應夏季的特點,膝褲逐漸流行開來。
繁體字中,膝褲的寫法為「膝褲」,字形略有差異但意思相同。
膝褲是現代漢字的詞彙,因此在古代并沒有膝褲這個詞的具體寫法。然而,短褲在古代被稱為“袴”,指的是一種到膝蓋的褲子。
1. 她穿着一條膝褲和一件寬松的襯衫,顯得非常時尚。
2. 烈日下,他穿着一條膝褲,感覺清爽舒適。
長褲、運動褲、牛仔褲、短袖襯衫、短裙。
短褲、半裙、迷你裙。
長裙、長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