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膝裤的意思、膝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膝裤的解释

古时对无底半袜(亦称裤腿)、袜均称“膝裤”。 宋 无名氏 《致虚杂俎》:“ 太真 著鸳鸯并头莲锦袴袜……袴袜,今俗称膝裤。”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八·双行缠》:“自昔人以罗袜咏女子,六代相承, 唐 诗尤众,至 杨妃 马嵬 所遗,足徵 唐 世妇人皆着袜无疑也。然今妇人缠足,其上亦有半袜罩之,谓之膝裤。恐古罗袜或此类。” 清 赵翼 《陔馀丛考·袜膝裤》:“俗以男子足衣为袜,女子足衣为膝裤;古时则女子亦称袜,男子亦称膝裤。今俗袜有底,而膝裤无底,形製各别。”《醒世姻缘传》第二一回:“每人三尺青布鞋面,一双膝裤,一个头机银花首帕。” 清 珠泉居士 《续板桥杂记·雅游》:“余见河房诸姬,咸以素帛製为小袜,似膝裤而有底。”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膝裤是中国古代服饰体系中的一种下装形制,专指覆盖膝盖至足踝的腿部服饰。根据《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记载,膝裤最初出现于宋代,其形制为无底筒状织物,多采用罗、绢等轻薄材质缝制,以丝带系于胫部。

明代膝裤形制趋于多样化,《明代服饰研究》指出,该时期既有单层素色款式,也有夹棉御寒的冬季款式,贵族阶层常在膝裤边缘装饰织金锦或刺绣纹样。至清代,《清史稿·舆服志》记载膝裤演变为开裆式设计,男女款式出现分化:男性款式侧重实用性,多用棉布缝制;女性款式则注重装饰性,常缀有彩色流苏或珍珠璎珞。

从文化功能分析,《华夏衣冠四千年》强调膝裤兼具实用与礼制双重属性:一方面作为胫衣可防寒护体,另一方面其材质纹样具有身份标识作用,如清代命妇需按品级配饰特定纹样的膝裤参与礼仪活动。现代考古发现中,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的褐色罗膝裤实物,印证了文献中关于宋代膝裤采用二经绞罗工艺的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膝裤”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服饰,主要特点如下:

  1. 定义与用途
    膝裤是古人对无底半袜(裤腿)或袜的统称,主要覆盖腿部至膝盖位置,兼具保暖和装饰功能。宋代文献《致虚杂俎》提到杨贵妃所穿的“鸳鸯并头莲锦裤袜”即属此类。

  2. 结构特点
    膝裤由两个分开的筒状布片组成,无底且不连为一体,需用带子系在腿部,形制类似现代的“套裤”。与有底的袜子不同,它更注重腿部遮蔽而非足部包裹。

  3. 历史演变

    • 早期称为“角袜”,见于三代(夏商周),前后两片以带连接。
    • 明清时期,女子缠足后会在足部上方罩半袜,称为膝裤,与男子足衣“袜”区分。
    • 赵翼《陔馀丛考》指出,膝裤与袜的分化源于后世对足衣的改良,逐渐形成两种独立服饰。
  4. 文献记载
    明代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描述,膝裤是女子缠足后的配套服饰,而唐代女性普遍着袜,可见其演变轨迹。

膝裤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的特色单品,反映了不同时期足衣的形制变化。如需更详细文献例证,可参考汉典及《陔馀丛考》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板桥兵荒操奇草诏陈登科粗放催发粹折颠米荰衡蹲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绯鱼袋焚榇佛袈裟夫人城贯连古国画栋雕梁换符火犁或乱护头虎彝贱皮交通岛介弟饥驅叩门救火会玃猿考绩鲲絃灵阿纶恩冒惨芘藾迁寂情随事迁凄恸忍死任重致远溽夏腮颊山坑事宽即圆诗义帅繇束意丝瓜筋四海困穷素指逃归停晷头重脚轻頽丧鮀浦卧具物态小司寇袭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