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戏马台的意思、戏马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戏马台的解释

(1).古迹名。在 江苏省 铜山县 南。即 项羽 凉马台 。 晋 义熙 中, 刘裕 曾大会宾客赋诗于此。 清 钱谦益 《徐州杂题》诗之二:“重瞳遗跡已冥冥, 戏马臺 前鬼火青。”参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泗水》、《嘉庆一统志·徐州府二》。

(2).古迹名。在 河北 临漳县 西。又名 阅马台 。 后赵 石虎 所筑。 虎 从台上施放响箭,作为军骑出入的信号。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浊漳水》。

(3).古迹名。在 江苏省 江都县 。台下有路,名 玉钩斜 ,是 隋 代埋葬宫女的地方。见《嘉庆一统志·扬州府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戏马台是中国古代著名历史遗迹,其名称源自汉语词汇"戏马"(意为训练或观赏马匹)与"台"(指高而平的建筑物)的组合。《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古代用于观赏马术、检阅军队的高台"。该建筑最著名的代表位于江苏徐州,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项羽定都彭城(今徐州)时筑台,作为检阅士兵操练、观赏战马奔腾的场所。

从建筑功能演变看,戏马台历经多个朝代更迭:南朝宋武帝刘裕曾于义熙十二年(416年)在徐州戏马台设宴饯别孔靖,并留下《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作,此时功能已延伸至文人雅集。唐代诗人储光羲《登戏马台作》描述其"天门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印证其军事与礼制双重属性。

文化内涵层面,戏马台承载着三重象征意义:①楚汉相争的历史见证,现存"项王武库"石匾印证其军事起源(徐州市文物局,2024);②诗词创作母题,苏轼《阳关曲·答李公择》"济南春好雪初晴,行到龙山马足轻"即化用戏马台典故;③建筑艺术典范,台高十丈的夯土结构体现秦汉高台建筑特征。现存的碑廊、台头寺等明清建筑群,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网络扩展解释

“戏马台”一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需结合历史与文学背景综合理解:


一、历史古迹

  1. 起源与地理位置
    戏马台位于今江苏省徐州市户部山,是西楚霸王项羽于公元前206年定都彭城(徐州)后所建。项羽在此“因山筑台,以观戏马、演武和阅兵”,故得名。该台现为徐州现存最古老的历史遗迹之一,被誉为“徐州第一胜迹”。

  2. 功能与建筑
    戏马台不仅是项羽检阅军队、观赏马术的场所,后世还陆续增建台头寺、三义庙等建筑,形成融合军事与文化的建筑群。现存建筑多为1980年代重建的仿古风格。

  3. 战略地位
    戏马台地势高峻,可俯瞰全城,历史上多次成为军事要地。例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曾在此设帐观察城中动向,苏轼也曾描述其“屯千人其上,虽十万人不易取”的防御优势。


二、文学意象

  1. 重阳节典故
    东晋刘裕北伐时,曾于重阳节在戏马台宴请群臣,后世诗词常以此代指重阳盛景。如苏轼词中“当年戏马会东徐”即追忆徐州重阳旧事。

  2. 历史兴亡的象征
    戏马台因项羽的悲剧结局,成为文人咏史怀古的载体。宋代吕定《戏马台》中“英雄角逐亲手推翻了暴秦,最终还是悲歌‘逝骓’”即借台抒怀。


其他相关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戏马台的建筑细节或诗词引用,可查阅徐州地方志或《水经注》等史料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百冗班扬碑材伯功不堪回首餐柴巢毁卵破冲缓撮抄大迁打眼目大众社会鞮瞀杜公祠碓屋敦洁風行一世狗走狐淫暵地毫露横排虎馆建醮交口同声交头接耳讦发迥特酒素爝火君主政体坑谷昆和麦浪抗棱棱砺砺灵粹罗曼谛克路鼗鑪冶马驹漫头秘密判司霈洽瞥尔披泄千金石潜契青皇嶔斜琼岛春云束矢蒐裒天端跳奔铁翅同趣脱坡畏首畏尾相唤行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