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迹名。在 江苏省 铜山县 南。即 项羽 凉马台 。 晋 义熙 中, 刘裕 曾大会宾客赋诗于此。 清 钱谦益 《徐州杂题》诗之二:“重瞳遗跡已冥冥, 戏马臺 前鬼火青。”参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泗水》、《嘉庆一统志·徐州府二》。
(2).古迹名。在 河北 临漳县 西。又名 阅马台 。 后赵 石虎 所筑。 虎 从台上施放响箭,作为军骑出入的信号。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浊漳水》。
(3).古迹名。在 江苏省 江都县 。台下有路,名 玉钩斜 ,是 隋 代埋葬宫女的地方。见《嘉庆一统志·扬州府二》。
“戏马台”一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需结合历史与文学背景综合理解:
起源与地理位置
戏马台位于今江苏省徐州市户部山,是西楚霸王项羽于公元前206年定都彭城(徐州)后所建。项羽在此“因山筑台,以观戏马、演武和阅兵”,故得名。该台现为徐州现存最古老的历史遗迹之一,被誉为“徐州第一胜迹”。
功能与建筑
戏马台不仅是项羽检阅军队、观赏马术的场所,后世还陆续增建台头寺、三义庙等建筑,形成融合军事与文化的建筑群。现存建筑多为1980年代重建的仿古风格。
战略地位
戏马台地势高峻,可俯瞰全城,历史上多次成为军事要地。例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曾在此设帐观察城中动向,苏轼也曾描述其“屯千人其上,虽十万人不易取”的防御优势。
重阳节典故
东晋刘裕北伐时,曾于重阳节在戏马台宴请群臣,后世诗词常以此代指重阳盛景。如苏轼词中“当年戏马会东徐”即追忆徐州重阳旧事。
历史兴亡的象征
戏马台因项羽的悲剧结局,成为文人咏史怀古的载体。宋代吕定《戏马台》中“英雄角逐亲手推翻了暴秦,最终还是悲歌‘逝骓’”即借台抒怀。
如需进一步了解戏马台的建筑细节或诗词引用,可查阅徐州地方志或《水经注》等史料来源。
《戏马台》指的是戏曲演出中的马台,即专门用于表演戏曲中的马戏场地。它是戏曲表演中重要的舞台道具之一,用来展示马戏技巧和表现故事情节。戏马台是戏曲演出中的特殊舞台设施,为观众带来戏曲演出的视觉享受和戏曲文化的体验。
根据《康熙字典》,《戏马台》的拆分部首为“戈”和“马”,拆分笔画为17画。
《戏马台》一词的来源较为明显,直接由其字面意思组合而成。其中,“戏”表示戏剧、戏曲等表演形式,“马”指的是马匹,“台”则是指用于表演的舞台平台。
在繁体字中,《戏马台》可以写作《戲馬臺》。
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古时候《戏马台》的汉字写法中,字形稍有不同,但大致相似。具体的古代汉字写法可以参考古代文献和碑刻等资料。
1. 演员们在戏马台上优雅地驾驭着群马,为观众呈现精彩的表演。
2. 我去观看了一场戏马台的演出,真是过足了戏曲瘾。
1. 入马台:指演员进入戏马台开始表演的动作。
2. 马戏:指驯马、表演马技的艺术形式。
3. 台下:指戏马台下的观众席。
1. 马戏表演场:与戏马台相似的场地。
2. 马戏馆:专门进行马戏表演的建筑物。
由于戏马台是戏曲演出中特定的场地,没有明确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