籤押的意思、籤押的詳細解釋
籤押的解釋
[sign] 舊時在文書上簽名畫押
詳細解釋
署名,畫押。表示負責。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故事一》:“ 唐 中書指揮事謂之‘堂帖子’。曾見 唐 人堂帖,宰相籤押,格如今之‘堂劄子’也。”《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當日晚算了帳目,把文簿呈 張員外 :今日賣幾文,買幾文,人上欠幾文,都籤押了。” 清 李漁 《玉搔頭·得實》:“我且進去歇息片時,待你看完之後,再出來籤押。” 許地山 《人非人》:“他想反正下午她便消假了,隻撿些待發出去的文書替她籤押,其馀留着給她自己辦。”
舊時指掌管文書收發的人。《兒女英雄傳》第二回:“老爺當下叫籤押説,你去問師爺。”《兒女英雄傳》第二回:“少停,籤押回稱説,問過師爺。”
詞語分解
- 籤的解釋 籤 (簽③籤⑥籤) ā 親自寫姓名或畫上符號:簽名。籤字。籤到。籤發。籤收。籤署。籤押。籤訂。 簡要地寫出意見:籤注。籤呈。簽證。 用竹木等物做成的細棍或片狀物:牙籤兒。 書冊裡作标志的紙片或其他物體
- 押的解釋 押 ā 在文書、契約上簽名或畫記號:畫押。籤押。 把財物交給人作保證:押租。押金。押當(刵 )。典押。 拘留:看(乶 )押。拘押。押禁。 跟隨看管:押送。押運。 同“壓”,用于“押寶”、“押隊”、“押
網絡擴展解釋
“籤押”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表示在文書或契約上簽名、畫押的行為,具有法律效力。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定義:籤押指在文件、合同等正式文書中籤署姓名或畫特定記號(如按手印、畫押符號),以确認責任歸屬或同意内容。這一行為常見于古代及近代的官方文書、民間契約中。
- 構成:“籤”指簽名,“押”指畫押,兩者結合強調對文件的正式确認。
2.曆史背景與使用場景
- 官方用途:古代官府處理公文時,需經多道籤押流程。例如,官員在判示、任命書等文件上簽名畫押并加蓋官印,确保文書合法性。
- 民間應用:借貸、買賣等契約需雙方或多方籤押,以防止篡改或抵賴,如《水浒傳》中提及“押一紙公文”即屬此類。
- 籤押房:指官府中處理文書籤署的專用場所,類似現代辦公室,負責文件的流轉與存檔。
3.近義詞與相關術語
- 近義詞:籤字、畫押、署押、钤押。
- 反義詞:否認、撤銷。
- 英文釋義:通常譯為“sign”或“endorse”,強調籤署行為。
4.例句與語境
- 古籍例證:清代李漁作品提到“籤押了文簿”,指在賬簿上籤字确認。
- 現代用法:現多用于曆史或法律語境,如“雙方在合同上籤押後生效”。
5.法律效力與文化意義
- 籤押不僅是形式,更代表責任承擔。古代若文書無籤押,則視為無效;現代雖多用“簽名”,但“籤押”仍保留在特定法律術語中。
總結來看,“籤押”是兼具曆史和法律意義的籤署行為,常見于需明确權責的場景。如需深入了解具體流程或案例,可參考《夢溪筆談》《兒女英雄傳》等古籍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籤押
籤押是指在法律文件或合同上籤字确認并加蓋印章的行為,表示雙方同意該文件内容,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拆分部首和筆畫
《籤》字的部首是示,總共有8個筆畫。
《押》字的部首是扌,總共有7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籤押》一詞源于古代文獻,在《周禮·夏官司馬禮》中有記載“有司籍喪者,君使符人将緻武,百官悉奏,民君解押”。現代漢字的簡化字為“籤押”,在繁體字中則為“簽押”。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寫《籤押》時有若幹變形,如《籤》字的古代形狀中的“千”字旁寫作“籤”,《押》字古代形狀中的“千”字旁寫作“堯”,稍有不同。
例句
1. 雙方在合同上籤押後,正式達成了協議。
2. 法院要求被告人籤押确認法庭文件。
組詞
籤署、押金、籤字、保證、擔保。
近義詞
籤字、籤約、簽名。
反義詞
解約、撤銷、取消。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