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邪曲;不合正道。《管子·形势解》:“乱主淫佚邪枉,日为无道,至於灭亡,而不自知也。” 汉 王符 《潜夫论·潜叹》:“故正义之士与邪枉之人不两立。”
(2).指奸邪的人。《后汉书·党锢传序》:“自是正直废放,邪枉炽结。”《宋书·蔡廓传》:“ 高祖 以 廓 刚直,不容邪枉,补御史中丞。” 明 何景明 《上杨邃庵书》:“奬拔廉直,沮抑邪枉。”
“邪枉”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邪曲;不合正道
指行为或思想偏离正轨,带有不正当、扭曲的倾向。例如《管子·形势解》提到“乱主淫佚邪枉,日为无道”,强调统治者若放纵邪曲,将导致灭亡。汉代王符《潜夫论》也提到“正义之士与邪枉之人不两立”,进一步体现其与“正义”的对立性。
指奸邪之人
用于代称品行不端、心术不正的个体。如《后汉书·党锢传序》中“邪枉炽结”描述奸邪势力聚集,明代何景明《上杨邃庵书》则主张“沮抑邪枉”,即抑制奸邪之辈。
“邪枉”兼具抽象概念(不合正道)与具象指代(奸邪之人)的双重含义,常见于古典文献中批判道德或政治上的失范现象。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管子》《后汉书》等典籍原文。
「邪枉」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为不正当的、不公平的、不合理的。它是由两个部首组成:「邪」、「枉」。其中,「邪」部的拆分部首为「厂」,笔画数为4;「枉」部的拆分部首为「木」,笔画数为9。
「邪枉」一词来源于古代汉字的使用。在古代,「邪」的意思是指违背正道、不正当的,而「枉」的意思是曲折、弯曲。所以,「邪枉」的意思就是违背正道、不正当的行为或思想。
在繁体字中,「邪枉」的写法和简体字相同,没有区别。
在古时候,「邪」的汉字写法与现在相同,都是「邪」字,没有改变。而「枉」的古代汉字写法为「彍」,它多用于楚国文字和大篆,现已不再使用。
以下是一些关于「邪枉」的例句:
1. 世上本没有邪枉的事,只有人们的主观判断使然。
2. 这个决定对他太邪枉了,他应该得到更公正的对待。
3. 公正审判可以避免邪枉的判决。
「邪枉」的一些组词包括:
1. 邪恶:表示不正当、不道德的行为或思想。
2. 邪教:指邪恶的宗教组织或邪恶的宗教思想。
3. 枉法:指违背法律规定、不公正行使法律权力。
「邪枉」的一些近义词包括:
1. 歪曲:表示故意改变事物的本意或原来的状态。
2. 不公:指不公正、不合理的。
3. 不当:指不适宜、不合理的。
「邪枉」的一些反义词包括:
1. 公正:指按照正义、法律公平处理事物。
2. 正当:指符合道义、法律的合理、合法的。
3. 公平:指平等、公正对待,没有偏袒和偏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