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六書之一。即形聲。意符(即形符)和聲符并用的造字法。《周禮·地官·保氏》“五曰六書” 鄭玄 注引 漢 鄭司農 曰:“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也。”
(2).謂聲韻諧合。 唐 李紳 《臯橋》詩:“鴻鵠羽毛終有志,素絲琴瑟自諧聲。” 清 陳維崧 《與吳漢槎書》:“ 吳 歈 越 艶,匪拟古不為功; 漢 樂 唐 謡,惟諧聲乃為妙。”
諧聲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不同領域和場景理解:
語言現象
指音節或詞語的發音相同或相似,常用于制造幽默效果或增強表達吸引力。例如廣告語“默默無‘蚊’的奉獻”(蚊→聞),通過諧聲達到雙關效果。
漢字造字法
屬于“六書”中的形聲字造字法,即用“意符(形旁)+聲符(聲旁)”組合成字。例如“江”字,“氵”為形旁,“工”為聲旁。
修辭與文學
古代《詩經》《楚辭》已廣泛使用諧聲,如“蒹葭蒼蒼”中的疊韻詞增強韻律感。現代常見于相聲、歌詞等場景,如周傑倫歌詞“聽媽媽的話”利用諧聲押韻。
方言與音韻學
主諧字可衍生多個同音字,如“工”衍生出“功、紅、空”等字,體現古漢語音韻規律。段玉裁在《六書音均表》中提到“一聲可諧萬字”,說明其系統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音韻規律或修辭案例,可參考、2、9中的文獻和例句。
諧聲是一個名詞,指的是聲音的和諧、悅耳。當我們說某個聲音諧聲時,表示其音調或音質令人感到舒適、悅耳動聽。
諧聲包含兩個部首:讠(讠部)和聲(聲部)。
諧聲的拼寫包含5個筆畫。
諧聲是一個純漢字詞彙,沒有外語來源。它是由漢字組成的,由古代漢字的演變發展而來。
諧聲的繁體字為「諧聲」。
在古代漢字中,諧聲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然而,具體的古代寫法需要根據具體的曆史時期和文獻資料進行研究。
1. 她的歌聲非常諧聲,讓人陶醉其中。
2. 這個樂隊的演出給觀衆帶來了一場諧聲盛宴。
3. 悠揚的琴聲與溫柔的歌聲在夜空中交織成美妙的諧聲。
1. 諧音:指的是兩個或多個詞語的發音相近或相同的現象。
2. 諧趣:形容文學作品或語言表達的幽默風趣效果。
3. 諧谑:指談笑之間夾雜着深意,帶有玩笑成分的言論或行為。
和諧、悅耳、悅目
不和諧、刺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