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elittle and reject]∶貶低并排斥
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漢書·武帝紀贊》
(2) 即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儒學大師董仲舒在上漢武帝的“天人三策”中,提出凡“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建議以儒家思想作封建國家的統治思想,這就曆史上所指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建議得到漢武帝的采納,開始在長安設太學,專講儒家經典《詩》、《書》、《易》、《禮》、《春秋》等,起用大批儒生作官,從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3) [dismiss from office]∶免除[官職]
(1).廢除排斥。《漢書·武帝紀贊》:“ 孝武 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 宋 曾鞏 《賀元豐三年明堂禮畢大赦表》:“罷黜異端,推明極孝。” 宋 蘇轍 《颍濱遺老傳下》:“罷黜諸科誦數之學,訓練諸将慵堕之兵。”
(2).罷免;去官。《漢書·孔光傳》:“ 哀帝 罷黜 王氏 ,故太後與 莽 怨 丁 、 傅 、 董賢 之黨。” 宋 蘇轼 《上神宗皇帝書》:“時 張説 、 楊瑒 、 皇甫璟 、 楊相如 皆以為不便,而相繼罷黜。” 清 劉大櫆 《知上猶縣方君傳》:“君獨喟然曰:‘誠使賑救及一邑之民生,則餘雖罷黜何憾焉!’”
罷黜(bà chù),漢語動詞,其核心含義指解除官職或廢除、排斥。該詞具有正式、嚴肅的語體色彩,常用于政治、學術或權威語境。其詳細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免除官職;革除職務
指運用權力解除某人的官職或職位,帶有強制性意味。
例:《漢書·武帝紀》載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即通過政治手段解除非儒學派學者的官職或影響力。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現代用例:“董事會決議罷黜其CEO職務。”
廢除;排斥;否定
引申為對思想、學說、制度等的徹底否定或摒棄。
例:新文化運動期間,部分學者主張“罷黜舊禮教,倡導新思想”。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争寵而心害其能……王怒而罷黜屈平。”
(注:此處指楚懷王免除屈原官職)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
《後漢書·窦融傳》:
“融以兄弟并受爵位,久專方面,懼不自安,數上書求代……帝不許,後竟罷黜。”
(注:指漢光武帝最終解除窦融職務)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
革職、免職、廢黜、貶黜(注:“廢黜”多用于帝王,“貶黜”含降級意)。
任命、擢升、啟用、推崇。
權威參考來源:
“罷黜”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à chù,主要包含以下含義:
“黜”字由“出”和“黑”組成,本義為“貶降、罷免”,其字形演變從甲骨文到楷書均保留“貶斥”的核心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背景或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漢書·武帝紀贊》等古籍。
霸世背地裡髀髋不勃蟬貂塵境除拂純鈎啖名大司空疊雙砥世短打扮掇摝鵝籠書生放倒風趣橫生桴炭更生更事瓜田李下漢案戶寒梭河平後鞭懷香黃泛區撝呵鞠躬君子開素亢奮狀态愦慢困索苦身焦思累迹燐爛灤京馬羁馬陵之戰牧嘯鬧腔腦樁子泡立水去後熱海人行橫道線散班哨守勝處眚沴拭目以俟使心用倖堂報土疙瘩;土圪ń頽傷王莽煨燼文身斷發屼嵂鮮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