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纏裹足背至膝的布。《詩·小雅·采菽》:“赤芾在股,邪幅在下。” 毛 傳:“諸侯赤芾邪幅。幅,偪也。所以自偪束也。” 鄭玄 箋:“邪幅,如今行縢也,偪束其脛,自足至膝,故曰在下。”《左傳·桓公二年》“帶裳幅舃” 唐 孔穎達 疏:“邪纏束之,故名邪幅。”
“邪幅”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基本含義為古代纏裹足背至膝的布,主要用于束緊腿部,方便行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邪幅(音xié fú)是一種古代服飾配件,形似布帶,用于從足背纏繞至膝蓋下方,起到束縛腿部、便于活動的作用。其功能類似于後世的“行縢”(綁腿布),常見于先秦時期貴族或士人的裝束中。
文獻出處與用途
别稱與演變
邪幅在《左傳》中被稱為“幅”,唐代孔穎達疏中提到“邪纏束之,故名邪幅”,說明其名稱來源于斜向纏繞的方式。宋代黃庭堅的詩句“聖言裨曲學,割衮綴邪幅”也印證了其文化延續性。
文化意義
作為古代禮制服飾的一部分,邪幅不僅具有實用功能,還體現了等級規範。例如《詩經》中描述諸侯佩戴赤芾(紅色蔽膝)搭配邪幅,彰顯身份。
邪幅是一個漢字詞彙,意為邪惡之氣或邪惡的樣子。
邪幅的部首是幺,筆畫數為8。
邪幅古代用于描述人或物的邪惡之态,來源于中文傳統文化。
邪幅的繁體寫法為「邪幅」。
古代的漢字寫法中,邪幅可以寫作「邪幅」。
1. 他的表演給人一種邪幅的感覺,令人生畏。
2. 她的面容透露出一種陰冷而邪幅的氣息。
邪惡、幅度、邪念、惡幅
邪惡、兇惡、惡毒
善良、正直、正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