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遐陬的意思、遐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遐陬的解释

边远一隅。《宋书·谢灵运传》:“内匡寰表,外清遐陬。” 宋 陆游 《会庆节贺表》:“臣迹滞遐陬,心驰魏闕。” 清 赵翼 《树海歌》:“ 禹 刊 益 焚所不到,剩作丛箐森遐陬。”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遐陬(xiá zōu)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文学色彩的复合词,字面指遥远偏僻的角落,常用于形容地理位置的边远或文化上的荒僻之地。其释义可从单字本义与合成词义两个层面解析:


一、单字释义

  1. 遐(xiá)

    • 本义:形声字,从辵(chuò),叚(jiǎ)声,本指空间或时间上的遥远。《说文解字》释为“远也”。
    • 引申义:
      • 地理距离的辽远(如“遐方”);
      • 时间久远(如“遐龄”);
      • 抽象意义的疏离(如“遐弃”)。
  2. 陬(zōu)

    • 本义:形声字,从阜(fù),取声,本指山脚或角落。《说文解字》释为“阪隅也”(山坡的角落)。
    • 引申义:
      • 地理位置的边角(如“山陬海澨”);
      • 区域划分的末端(如“陬邑”)。

二、合成词“遐陬”的完整释义

作为连绵词,“遐陬”融合两字含义,核心意义为:

“远离中心区域的偏僻之地”,具体包含两层内涵:

  1. 地理边陲:指远离中原或政治经济中心的荒远地带。

    例:清代魏源《圣武记》:“遐陬僻壤,莫不涵濡圣泽。”

    (描述皇恩惠及最偏远的角落。)

  2. 文化边缘:引申为文明未及的化外之境,常含闭塞、落后之意。

    例:明代宋濂《送张编修赴金陵》:“遐陬文教渐被深。”

    (指文化教育逐渐深入偏远地区。)


三、古典文献例证

唐代王勃《梓州通泉县惠普寺碑》云:

“遐陬遂通,桀骜知禁。”

(意为:连最偏远的角落也得以通达,桀骜不驯者懂得遵守法度。)

此例凸显“遐陬”在历史语境中象征王权教化所及的终极疆域。


四、权威辞书参考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明确释义为“边远一隅”,并引《宋书·夷蛮传》用例佐证。

  2. 《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版):

    标注其出自古代文献,强调“陬”为“角落”义,合成后指“荒远之地”。


“遐陬”是融合空间距离与文化疏离的双重意象,既具地理实指性,亦承载古代中原中心观下的边缘叙事,常见于历史、文学文本中。

网络扩展解释

“遐陬”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以从单字拆解和整体词义两方面分析:

一、单字解析

  1. 遐(xiá)

    • 本义为“遥远”,引申为“长久”或“边远地区”。字形为形声结构,从“辵”(表示行走),叚声。例如《说文解字》中提到“遐,远也”,《诗经》中也有“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不显亦世。”(《大雅·皇矣》)的用法。
  2. 陬(zōu)

    • 指“角落”或“偏远之地”,如《史记》中“陬,隅也”(《天官书》),常与地理方位相关。

二、整体词义
“遐陬”组合后表示“边远角落”或“遥远偏僻的地方”,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文献中。例如:

三、用法与延伸
该词常用于强调地理位置的偏远或文化上的边缘性,具有文言色彩,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可见于古典文学、诗词或学术著作中。

若需更多例句或历史语料,可参考上述来源网页。

别人正在浏览...

败奔摽冠比量不共裁可策筮晁补之瞠呼其后尺寸千里创出吹大气冻喂迗逇风痹抚鞠凫鴈乖反顾赡孤野韩王殿活观音祸起萧墙轿封脚客解惑赍咨谲狂空投裤管恋缠立国安邦蹓弯礼重弥代貊弓娉命剖裂契契秋液权县上膘食不充饥石镰手口之泽税榷诵说搜求贪赃枉法讨悖桃雨威礼文衡污邪香雾闲田县尊謑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