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事利。指事功和利益。《周禮·夏官·職方氏》:“乃辨九州之國,使同貫利。” 鄭玄 注:“貫,事也。” 賈公彥 疏:“使同其事利,不失其所也。” 唐 杜頠 《兵部尚書壁記》:“辨九州之國,知其姦宄,同其貫利。”
“貫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貫利”指“事功和利益”,其中“貫”通“事”,表示事務或功業,“利”即利益。該詞常用于描述國家治理中事務與利益的協調統一,強調通過合理管理實現共同利益。
“貫利”是古代政治經濟術語,核心是協調事務與利益,多見于《周禮》及後世注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原文及鄭玄、賈公彥的注疏。
貫利(guàn l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貝”和“利”。其中,“貝”是一個表示貝殼的部首,意為貝類財富的象征;“利”是一個表示刀刃的部首,意為刀劍的鋒利。貫利原本的意思為“穿透財富”,後引申為獲得財利、賺錢的意思。
貫利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貫利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貫指穿透、貫通,利指獲利、利益。合在一起,表示財富得以穿透和獲得利益的意思,即貫通財富,獲得利潤。
在繁體中文中,貫利的寫法是「貫利」。
在古代漢字中,貫利的寫法可能會略有差異,但整體意思是一緻的。例如在篆書中,貫利的寫法可能為「貫利」。不同的字體和書法風格可能會對字形有所變化。
一、他在生意中貫利不斷,發展得很快。
二、他的聰明才智使他能夠貫利于商業競争中。
1. 貫徹:貫穿、貫通實行,使之得以延續執行。
2. 利益:獲得的好處或利潤。
3. 利用:利身于他人之上,以謀求個人或團體的利益。
賺錢、緻富、獲取利益。
虧損、損失、貧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