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萧拆鱼 ”。一种以蒿艾承托曝晒而成的干鱼。 三国 魏 曹操 《四时食制》:“萧拆鱼,海之乾鱼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二·鲍鱼》:“鲍,即今之乾鱼也,鱼之可包者,故字从包。《礼记》谓之薧,《魏武食制》谓之萧折,皆以萧蒿承曝而成故也。”
“萧折鱼”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需结合不同来源:
基本定义
指一种以蒿艾(草本植物)承托、通过曝晒制成的干鱼,古代多见于文献记载。其名称也写作“萧拆鱼”。
历史文献依据
三国时期曹操在《四时食制》中提到“萧拆鱼,海之乾鱼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记载其制作工艺,说明该词与古代食品加工相关。
读音与写法
拼音为xiāo shé yú(部分来源标注为“xiāo zhé yú”),存在多音字现象,可能与方言或历史用字差异有关。
部分现代资料将其解释为成语,形容“人或事物历经磨难、挫折”。但需注意:
若用于文学创作或历史考据,建议优先采用传统释义;若用于比喻性表达,需结合上下文明确其引申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四时食制》《本草纲目》等原文。
“萧折鱼”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模样憔悴、形容落寞的样子,通常用来形容人的神情或状态。
“萧”字的部首是“艸”,它的拼音是“xiao”,它的笔画数是12画。
“折”字的部首是“手”,它的拼音是“zhe”,它的笔画数是7画。
“鱼”字的部首是“鱼”,它的拼音是“yu”,它的笔画数是8画。
“萧折鱼”一词的来源比较复杂,它最早出现在宋代杨万里的《临江仙·闲眠少顷》词中,用以描述人的憔悴形象。后来,这个词就被广泛运用于其他文学作品和日常用语中。
在繁体字中,同样表示“萧折鱼”的词语是「蕭折魚」,拼音和意思都相同,只是字形有所区别。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一些字的形状和结构可能与现代不同。但对于“萧折鱼”这个词来说,并没有特殊的古代写法,它的字形和现代基本一致。
1. 他一脸萧折鱼的表情,看上去好像很忧伤。
2. 她的眼神里透露出一丝萧折鱼的意味,让人觉得有些心疼。
3. 这部电影中的角色形象非常萧折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 萧瑟:形容风声或音乐声柔和而凄凉。
2. 折病:指憔悴病弱。
3. 鱼龙混杂:形容人群中杂乱无序。
1. 近义词:憔悴、悲伤、忧郁、疲惫。
2. 反义词:神采奕奕、容光焕发、充满活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