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使非根本部分处于不重要地位。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十指》:“强榦弱枝,大本小末,则君臣之分明矣。”
(2).寻常;细微。 宋 钱易 《南部新书》己:“丞郎已上词头,下至两省闕下吏,谓之大除改。今南人之谚,谓小末之事曰:你大除改也。” 元 无名氏 《替杀妻》第一折:“嫂嫂你是个良人良人宅眷,不是小末小末行院。” 元 朱庭玉 《梁州第七·妓门庭》套曲:“端的不曾见兀的般真行院,虽是个女流辈,然住在花街柳陌,小末的谁及。”
(3).杂剧中扮男青少年的角色。 元 张国宾 《合汗衫》第三折:“[小末同倈儿上][小末诗云]每日山中打虎归,窝弓药箭紧身随。男儿志气三千丈,不取封侯誓不灰。自家 陈豹 ,年长一十八岁。”亦称“ 小末尼 ”。 元 秦简夫 《东堂老》第二折:“[正末同卜儿小末尼上][小末云]父亲,您孩儿这几时做买卖不遂其意,也则是生来命拙哩。”
“小末”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xiǎo mò,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解释:
核心解释
指使非根本部分处于次要或不重要的地位。例如,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十指》中提到“强榦弱枝,大本小末”,意为强化主干、弱化枝节,使根本部分重要而非根本部分次要。
引申含义
形容事物或个体的微小、细微或无关紧要,常用于贬义或轻视的语境。如宋代钱易《南部新书》中“小末之事”指微不足道的事情。
戏剧角色
在元杂剧中,“小末”指扮演青少年男性的角色,例如元人张国宾作品中提到的“小末行院”。
谦称或自贬
有时用于自谦,表示自身地位或事物的轻微。如元曲中“虽是个女流辈,然住在花街柳陌,小末的谁及”。
“小末”在不同语境中可指非核心部分、细微事物,或作为戏剧角色的专称,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背景。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文献引用,可参考《春秋繁露》《南部新书》及元杂剧相关作品。
小末是一个汉字词语,其意思指的是事物非常微小、细小的样子。可以用来形容人物、物品等等的小巧可爱、纤细精致的特点。
小末的拆分部首是小,并且共有6个笔画。
小末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尔雅》一书中。在繁体字中,小末的写法为「小末」。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小末的写法略有差异。它的旧字形是「虣末」,虣字代表特别、特殊,有好的意义,末字代表朦胧。
1. 这只小末锅真是可爱,可以煮一小碗汤。
2. 她穿着一条小末裙子,显得更加娇小玲珑。
小末能够与其他词语组合成不同的词组,如:小末锅、小末裙、小末腿。
与小末意思相近的词语有:小巧、细小、纤细、精致。
与小末意思相反的词语有:巨大、粗糙、粗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