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加強戒備,設置守衛。《左傳·成公十六年》:“将行, 姜 又命公如初。公又申守而行。” 楊伯峻 注:“申宮設守也。”
“申守”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加強戒備、設置守衛,常見于曆史文獻和軍事語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申”有重申、加強之意,“守”指守衛、防禦。組合後表示通過重複強調來強化守衛措施。例如《左傳·成公十六年》記載:“公又申守而行”,楊伯峻注為“申宮設守”,即強調在出行前反複檢查宮室防衛。
《左傳·成公十六年》的原文片段是經典用例:“将行,姜又命公如初。公又申守而行。”此處的“申守”直接對應軍事防禦行為。
提示:該詞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創作中,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具體語境。如需完整古籍例句,可參考《左傳》相關注釋版本。
《申守》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有兩個意思:
一是指守護、保持的意思。在古代人的生活中,申守是指守護家園、守護道德等方面的行為。
二是指申請、請求的意思。現代漢語中,申守常用來描述一種向上級、有關部門請求或者申請的行為。
《申守》的拆分部首是疋(糸)和宀。
疋(糸)是指繩索之類的東西,宀是指房屋。
《申守》的筆畫數為6畫。
《申守》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在古代,人們使用結繩記事,疋(糸)作為繩索的意義逐漸擴展為表示守護、保持的意思。後來,疋(糸)與宀結合,形成了《申守》這個詞。
《申守》的繁體字為「申守」。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申守》的寫法和現代稍有不同。古時候《申守》的拆分部首是申(甲)和宀。甲是一種盾牌的象形,代表守護。在甲和宀的結合下,形成了古代的《申守》字形。
1. 他一直申守着家族的傳統,從不輕易改變。
2. 學生們向校長申守增加體育課的時間。
3. 他申守了一份新工作,并期待着新的機會。
1. 申請
2. 守護
3. 保持
4. 守序
5. 申考
1. 守護
2. 保護
3. 保持
4. 遵守
5. 防守
1. 放棄
2. 違背
3. 破壞
4. 離開
5. 放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