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抡的意思、校抡的详细解释
校抡的解释
考核选择。 唐 元结 《系谟》:“其任用,在校抡材能,察视邪王,不可授付非人,甘顺姦佞。”
词语分解
- 校的解释 校 à 学堂,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校园。校长。 军衔的一级,在“将”之下,“尉”之上。 古代军队编制单位:校尉(统带一校的军官)。 校 à 比较:校场。 查对、订正:校勘。校订。校对。 笔画数:;
- 抡的解释 抡 (掄) ū 手臂用力旋动:抡刀。抡拳。 抡 (掄) ú 选择:抡材(.选择木材;.选择人才)。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校抡"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主要见于古代文献,其核心含义指考核选拔(人才)。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
核心释义:
- 校 (jiào): 本义为木枷,引申为考核、查对、比较。在此词中取其考核、考察之意。
- 抡 (lún): 本义为挑选、选拔。《说文解字》释为“择也”。在此词中取其选拔、挑选之意。
- 校抡: 两字结合,意为通过考核来选拔(人才)。强调的是一个包含考察、比较、评定等环节的选拔过程,常用于指官方或正式的选才活动。
-
具体用法与语境:
- 该词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对官员、人才或士子进行考核并从中选拔的行为。
- 常见于与科举、铨选(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荐举等人才选拔制度相关的语境中。
- 例如:“有司校抡,务在得人。”(有关部门考核选拔,务必求得真正的人才。)
-
典籍例证:
- 在《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中,“校抡”被收录,释义为“考核选择”。
- 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科场一·乡试遇水火灾》:“请令所司校抡,取其文理优长者,不必以数为限。” 此例中,“校抡”即指考官对考生文章进行考核评定并选拔优秀者。
- 清代文献中亦有使用,如涉及官员考核升迁的记载。
-
辨析:
- 与现代词汇的区别: 现代汉语中更常用“选拔”、“考核”、“遴选”等词。“校抡”带有浓厚的古语色彩,在现代日常语言和官方文件中已极少使用。
- 与“铨选”的关系: “铨选”是古代吏部选拔官吏的专称,制度性更强。“校抡”可以看作是“铨选”过程中包含的具体行为(考核与选拔),或用于更广泛意义上的人才选拔活动。
“校抡”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校”(考核)和“抡”(选拔)两个动词性语素构成,意为通过考核来选拔人才。它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官方或正式场合下对人才进行考察、比较并择优录用的过程,常见于历史文献尤其是涉及科举、选官制度的记载中。在现代汉语中已基本被“选拔”、“考核”、“遴选”等词取代。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 主编):对“校抡”一词有明确收录和释义。
- 《说文解字》(许慎 撰):分别解释了“校”和“抡”的本义。
- 《万历野获编》(沈德符 著):提供了“校抡”在明代文献中的实际用例。
- 王力《古汉语字典》:对相关单字的古义有详细解释。
- 《康熙字典》:汇集了古代字书对“校”、“抡”的解释。
网络扩展解释
“校抡”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有多种解释,需结合权威资料综合分析:
一、基本释义
-
核心含义
指“考核选择”,主要用于古代人才选拔或事务甄别。例如唐代元结《系谟》记载:“其任用,在校抡材能,察视邪王,不可授付非人”,强调通过考核来选拔有才能之人。
-
延伸解释
部分资料补充了校勘修订的释义(如),认为“校”指文字审查,“抡”指掌握修订权力。但此解释在其他高权威性来源中较少出现,可能属于特定语境下的引申义。
二、拼音与词源
- 拼音:主流读法为xiào lún,部分文献标注为xiào lūn。
- 构成:
- 校:既指“考核”(如校核),也指“学校”或官职(如校尉)。
- 抡:本义为“挑选”,如“抡材”即选拔人才,后引申为“挥动”等动作。
三、使用场景
- 历史文献
多用于古代典籍,如唐代官员选拔、文献校勘等场景,现代使用较少。
- 现代延伸
可类比应用于人才招聘、学术评审等需要严格筛选的情境。
四、权威出处
主要依据唐代元结《系谟》的经典用例,并被《搜狗百科》、《查字典》等收录。其他网络解释需谨慎参考,如“校勘权力”之说仅见于个别资料。
五、关联词汇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唐代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安于盘石懊侬曲百穴珠誖谩编简不世之业不作声肠线潮白乘其不意蠀蛦鹾税捣蛋订譌蕃辅废民風欠服满拂杓噶啷啷狗下水观音土海东豪绅河步河隄皇仪夹介简约金灵巾子军号空前绝后廓达大度略行离毕灵汉另起炉竈六辅满清曼游马蝇绵蕝磨垄齧镞排门夫谦谨千金买骨三千沙摩竹勝幡手版倒持四君子头盖头年頽堑瓦甒温柔鲜飙曦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