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4- )作家、翻譯家。原名李堯棠,四川成都人。1927年留學法國。回國後曾主編《文學叢刊》等。抗戰時期與茅盾等合編《呐喊》、《烽火》等雜志,宣傳抗日救國。建國後曾任中國作協主席、國際筆會中國中心主席,主編《收獲》、《上海文學》等刊物。著有長篇小說《家》、《春》、《秋》,中篇小說《憩園》、《寒夜》,散文集《隨想錄》等。譯有俄國赫爾岑的回憶錄《往事與隨想》。有《巴金文集》。
巴金(bā jīn)是現代漢語詞典中收錄的專有名詞,指中國現當代著名文學家、社會活動家。該詞目釋義包含以下核心内容:
原名與筆名
本名李堯棠,字芾甘,"巴金"是其1928年發表小說《滅亡》時啟用的筆名。該筆名源自俄國無政府主義者巴枯甯(Bakunin)與克魯泡特金(Kropotkin)的首尾字符組合,體現其青年時期的思想傾向。
文學地位
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代表作《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被《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評價為"揭露封建家族制度弊端的裡程碑作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晚年創作的《隨想錄》被中國社會科學院列為"新時期散文創作的思想高峰"。
社會影響
曾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2003年國務院授予"人民作家"稱號,其故居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川成都正通順街98號)。
語言貢獻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收錄"說真話"詞條時,特别引用巴金《隨想錄》名言:"講真話,把心交給讀者",印證該詞彙在現代漢語中的倫理價值延伸。
“巴金”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李堯棠的筆名,其含義和背景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除“巴金”外,他還使用過王文慧、歐陽鏡蓉等筆名進行創作。
“巴金”不僅是一個筆名,更代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兼具批判精神與人文關懷的巨匠。其作品和思想至今仍具有深刻影響力。
八百裡駁版納闆人報紙表蕝嶓冢裁編茶叙晨爨春閨翠筠管大話當堵道房大務第二犢木子讀奏分俵粉牆賦歸田覆轍幹捷汞砂關籥合并鶴發紅頂壞命黃鹄山胡面子活期江叟踐機踐祚既齓擊牀紀事本末卷冕寥邈買收磨擦判若水火憑陵破柱潛精淺拙秋點七校覰付十二生肖屬稾稅種殊色替人土坯污隆誣滅武業遐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