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旌銘的意思、旌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旌銘的解釋

舊時靈柩前書寫死者姓名官銜的旗幡。又稱銘旌。《後漢書·趙咨傳》:“復重以牆翣之飾,表以旌銘之儀。” 李賢 注引《禮記》:“銘,明旌也。以死者為不可别,故以其旗識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旌銘(jīng míng)是古代喪葬儀式中使用的旗幡類器物,主要用于标識逝者身份并引導靈柩下葬。以下從形制、功能及文化内涵三方面分述:

一、本義與形制特征

  1. 旌與銘的複合結構

    旌指旗杆頂端裝飾牦牛尾的旗幟,銘指書寫文字的竹簡或布帛。旌銘将兩者結合,形成“竿首設羽葆,竿身懸書寫逝者信息的布帛”的形制,常見于周代至漢代的喪禮《周禮·春官·司常》載:“大喪共銘旌”,鄭玄注:“銘旌,書死者名于旌”。

  2. 書寫規範

    布帛需以黑色或赤色書寫官職、姓名,如《儀禮·士喪禮》規定:“為銘各以其物…書銘于末曰‘某氏某之柩’”。唐代杜佑《通典》補充“以绛帛為銘旌”,寬度依身份等級有差異。

二、功能與禮儀意義

  1. 柩車導引标識

    出殡時豎于柩車前,如《禮記·檀弓下》載:“銘,明旌也。以死者為不可别已,故以其旗識之”,強調其引導靈車與标識逝者的雙重作用。

  2. 葬後處理方式

    下葬後多覆蓋于棺椁,漢代鄭玄注《儀禮》稱:“銘旌置于圹”,考古發現如馬王堆漢墓帛畫即屬此類。

三、文化内涵演變

  1. 魂魄象征載體

    漢代《風俗通義》釋:“欲令魂氣依之”,旌銘被視為魂魄歸途的指引物,蘊含“引魂升天”的生死觀。

  2. 後世形制轉化

    宋以後逐漸簡化為紙幡形式,司馬光《書儀》載:“以绛帛為銘旌…今但用紙”,其物質形态雖變,但标識功能仍存于民間喪俗。


權威參考文獻

中華經典古籍庫《周禮注疏》

國學導航《儀禮·士喪禮》原文及漢鄭玄注

中國社會科學文庫《禮記集解》清孫希旦撰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文物出版社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司馬氏書儀》宋司馬光撰

網絡擴展解釋

旌銘是一個漢語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核心含義
指舊時靈柩前書寫死者姓名與官銜的旗幡,又稱“銘旌”或“明旌”。其作用是通過旗幟标識逝者身份,便于喪葬儀式中區分。

二、字義分解

三、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趙咨傳》:“複重以牆翣之飾,表以旌銘之儀。”李賢注引《禮記》進一步解釋:“銘,明旌也。以死者為不可别,故以其旗識之。”

四、近義詞
銘旌、明旌(均指同一類喪葬标識物)。

旌銘是古代喪葬禮儀中的重要器物,兼具标識逝者身份和彰顯社會地位的功能,反映了傳統喪葬文化中對儀式的重視。

别人正在浏覽...

百年之好壁觀畀矜不折不扣茶客呈覽徹盷重規累矩出充躇峙打襇亸懶咄駡伐阇羅放物發逆逢機遘會服習姮娥畫事縠屐堿性介鮮鲸猾九兩棘軸開基覽核連殳領唱蘦星黎然柳隄躘踵旄倪美志曚影末代平滅窮竟棄子劬録取讨日銷月铄神竦心惕石館十勢碎乳俗阃貪求無厭陶朱公塌台髫稚提詞危機伍伯相複骁猾亵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