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靈柩前書寫死者姓名官銜的旗幡。又稱銘旌。《後漢書·趙咨傳》:“復重以牆翣之飾,表以旌銘之儀。” 李賢 注引《禮記》:“銘,明旌也。以死者為不可别,故以其旗識之。”
旌銘是一個漢語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核心含義
指舊時靈柩前書寫死者姓名與官銜的旗幡,又稱“銘旌”或“明旌”。其作用是通過旗幟标識逝者身份,便于喪葬儀式中區分。
二、字義分解
三、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趙咨傳》:“複重以牆翣之飾,表以旌銘之儀。”李賢注引《禮記》進一步解釋:“銘,明旌也。以死者為不可别,故以其旗識之。”
四、近義詞
銘旌、明旌(均指同一類喪葬标識物)。
旌銘是古代喪葬禮儀中的重要器物,兼具标識逝者身份和彰顯社會地位的功能,反映了傳統喪葬文化中對儀式的重視。
旌銘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原指用來記載紀念或懷念事物的銘文或碑文。現在多用來形容對某種事物或某個人的贊揚和紀念。
旌字由"立"部和"攵"部組成,分别是上部和下部部首。旌字總共包含12畫。
銘字由"金"部和"火"部組成,分别是左部和右部部首。銘字總共包含14畫。
旌銘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漢字,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旌字意為旌旗,代表标志或象征,而銘字意為刻于金屬上的文字,代表記載或紀念。旌銘的用法由來已久,在古代就已經出現于碑文和紀念碑之中。
在繁體字中,旌字和銘字的寫法沒有太大變化。
在古代,旌銘的寫法略有不同于現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旌字的"立"部曾寫作"方","攵"部曾寫作"癶"。而銘字的"金"部曾寫作"釒","火"部曾寫作"灬"。
1. 這座紀念碑上刻有一段旌銘,記錄着英雄們的壯舉。
2. 這封感謝信成為了對他奉獻精神的最好旌銘。
- 旌旗: 指旌字的意義,代表标志或象征的旗幟。
- 銘文: 指銘字的意義,刻于金屬上的文字。
- 紀念: 指記錄和懷念事物或人的行為。
近義詞:
- 碑文:特指刻在石碑上的文字。
- 紀念碑:用來紀念人或事件的石碑或其他類似結構。
- 議決:決議或決定另立紀碑的意思。
反義詞:
- 遺忘:忘記,不再記得或關注某人或某事。
- 抹殺:故意消除或忽視某人或某事的存在或意義。
- 遺棄:抛棄,不再關心或使用某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