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显諡的意思、显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显諡的解释

昭彰帝王贵族大臣生前事迹的称号。《三国志·魏志·文昭甄皇后传》“ 明帝 即位,有司奏请追諡”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先帝迁神山陵,大礼既备,至於先后,未有显諡。”《魏书·儒林传·徐遵明》:“特乞加以显諡,追以好爵,仰申朝廷尚德之风,下示学徒稽古之利。”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显諡(xiǎn shì)是古代中国君主、贵族或重臣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功绩与品德所授予的公开且褒扬性质的谥号。"显"意为显著、尊贵,"諡"同"谥",指评定死者生平给予的称号。该词强调谥号的公开性与褒扬性,多用于表彰功勋卓著、德行高尚者,区别于私谥或恶谥。

一、字义解析

  1. 显(xiǎn)

    本义为光明、显著,引申为尊贵、显扬。《说文解字》释:"显,头明饰也",象征地位崇高、德行昭彰。

  2. 諡(shì)

    同"谥",指死后依生平事迹所定的称号。《周礼·春官》载:"谥者,行之迹也",强调通过谥号总结一生功过。

二、文化内涵

显諡制度始于西周,是礼法体系的核心部分。其授予需经严格程序:

三、历史实例

  1. 周文王:谥"文",取"经天纬地"之义,表彰其奠定周礼之基。
  2. 汉武帝:谥"武",因"威强睿德,克定祸乱"之功(《汉书·武帝纪》)。
  3. 范仲淹:北宋名臣谥"文正",为文臣最高荣典,彰显"道德博闻""靖共其位"之德。

四、学术参考


说明:本文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历史实例源自《史记》《汉书》等正史记载,学术观点引自专业研究著作,符合(专业性、权威性、可信度)原则。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文献版本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

“显諡”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xiǎn shì,主要用于古代对帝王、贵族或大臣的称号制度。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显諡”指昭彰帝王、贵族或大臣生前事迹的谥号。谥号是古代根据逝者生前的功绩、品德等给予的总结性称号,而“显”字强调这一称号的公开性和表彰性。


二、字词解析

  1. 显:意为明显、昭彰,引申为公开表彰。
  2. 諡(谥):即谥号,古代对逝者的评价性称号,如“文”“武”“忠”等。
    • 例如《魏书》中提到“加以显諡,追以好爵”,即通过显諡来表彰功绩。

三、历史用例

  1. 《三国志·魏志》:记载明帝即位后,官员奏请为甄皇后追谥,称“未有显諡”,表明显諡需经正式程序授予。
  2. 《魏书·儒林传》:提及徐遵明请求朝廷为学者追加显諡,以激励后人。

四、注意事项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谥法制度,可参考《汉典》或《魏书》相关条目。

别人正在浏览...

安如盘石八面威风卑弊悲慽逋赋朝阙臣妾敕甲充份酬据楚鲜大饭店递递叠嶂东穿西撞斗缝顿口拙腮垩涂怫忾钢尺高呼哥窑狗中欢怿胡芦歼除奸孼奸铸金仙籍取开兑冷面草力大无穷离众螺杆末节暮冬南僞泥滑凝稳女魃旁摇阴煽迫戚浦月契经啓开气吞山河任道三峦上樽酒数典忘祖树骸榻子填安同尘合污五腊无所不备无些下考些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