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當如此。《商君書·畫策》:“聖人見本然之政,知必然之理,故其制民也,如以高下制水,如以燥濕制火。”
(2).指本當如此之性。 清 戴震 《原善上》:“言乎自然之謂順,言乎必然之謂常,言乎本然之謂德。”
(3).猶天然,天賦。《朱子語類》卷六五:“既成箇物事,便如此齊整,皆是天地本然之妙元如此,但略假聖人手畫出來。” 金 王若虛 《揖翠軒賦》:“意其勁挺堅确,卓乎不羣……濁穢有所不能污,險難有所不能亂,本然之氣無適而不在也。”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論語·陽貨篇一》:“然則氣效於習,以生化乎質,而與性為體,故可言氣質中之性;而非本然之性以外,别有一氣質之性也。” 章炳麟 《四惑論》:“或有言本然者,與自然同趣而異其名。”
(4).猶言本來面目。 宋 王回 《<古列女傳>目錄序》:“ 劉向 所叙《列女傳》凡八篇,事具《漢書》 向 列傳。而《隋書》及《崇文總目》皆稱 向 《列女傳》十五篇,而益以 陳嬰 母及 東漢 以來凡十六事,非 向 書本然也。” 明 朱之瑜 《答奧村庸禮問》:“譬之鑑然,時時磨瑩,光燭鬚眉;委之泥塗,昏翳如鐵,如瓦礫,不辨形貌,是豈鑑之本然哉!”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其對於 裴倫 ,僅摹外狀,迨放浪之生涯畢,乃驟返其本然。”
(5).猶本來。《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五:“多少風塵能自拔,淤泥本然出青蓮。”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六:“故曰《春秋》正名,蓋獨正其本然之定名耳。”《歧路燈》第八五回:“夫婦之際,本然看得是烏合之侶,一旦有變,如何不生螽起之像?” 許地山 《空山靈語·香》:“因為你一愛,便成為你底嗜好;那香在你的聞覺中,便不是本然的香了。”
"本然"作為漢語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三個維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本然"由"本"與"然"構成,指事物原初的真實狀态。《漢語大詞典》定義為"本來如此,天然狀态"(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10年版)。《古代漢語詞典》補充其副詞用法,表示"确實、果真",如《朱子語類》"此理本然,非人私智所能為"(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第3版)。
二、哲學意涵 在宋明理學體系中,"本然"指未被後天因素影響的先天本性。朱熹提出"本然之性"概念,強調人性中與天理相通的部分(來源:中華書局《朱子語類校注》)。這種用法常見于《近思錄》《傳習錄》等理學典籍。
三、文學應用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使用"本然境界",指藝術作品去除矯飾後的自然之美(來源:人民文學出版社《人間詞話手稿本全編》)。現代漢語中多保留其"本來面貌"的義項,如錢鐘書《圍城》"揭去文明的面具,露出本然的人性"(來源: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圍城》評注本)。
“本然”是一個具有哲學深度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在伊斯蘭教中,“本然”被稱作“體”,由學者王岱輿提出,用以描述真主“無始之原有”的絕對獨一性,與“本分”“本為”共同構成其全知全能的屬性。
“本然”既涵蓋事物本質、道德理想,也涉及宗教哲學中的終極存在,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如需進一步探讨其哲學體系或宗教背景,可參考《原善》《朱子語類》等文獻。
百寮八字行船不戴頭巾男子漢晨宵沖風破浪鉏鶴醇濃代碼當撐的一确二地保動發耳記二齊梵宮腐氣戈堞光陰如箭韓朋鳥函三黃口桓文化魚回頭渾窳護養架犂汲長經武緯文喀喀坎精喀雜科學實驗寬愉老調重談犂黑陵虐另辟蹊徑劉柳龍韬豹略悶郁滅化謬計默坐暮霞逆先棄遣秋學生意盎然沈括拾人涕唾首策守風速就天絲土酒霧市鄉戚纖毫無犯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