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空寂的意思、空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空寂的解釋

(1) [open and quiet]∶空曠寂靜

空寂的山野

(2) [Buddhism;dharma]∶佛門;佛法

詳細解釋

(1).空虛寂寞。 唐 劉知幾 《史通·史官建置》:“苟史官不絶,竹帛長存;則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漢。” 宋 葉適 《黃子耕墓志銘》:“餘觀 子耕 了外物成壞,猶影像空寂。” 清 姚鼐 《歸舟》詩:“老翁萬事投空寂,隻寫清詩處處留。”

(2).空洞枯寂。 宋 葉適 《存齋銘》:“性因物迷,心與事往;必謹司之,勿抑勿放;勿趣有為,勿堕空寂;是故無存,執妄為得。” 明 王守仁 《大學問》:“蓋昔之人固有欲明其明德者矣,然惟不知止於至善,而騖其私心於過高,是以失之虛罔、空寂,而無有乎家國、天下之施。”

(3).幽靜冷落。 宋 洪邁 《夷堅乙志·殡宮餅》:“中夜空寂,不妨過我。” 老舍 《駱駝祥子》九:“就是腳下這座大石橋,也顯着異常的空寂,特别的白淨,連燈光都有點凄涼。” 秦兆陽 《老羊工》:“在這空寂得怕人的大山裡邊,有時候,他是多麼希望有個人來跟他說說話兒啊!”

(4).佛教語。謂事物了無自性,本無生滅。《楞嚴經》卷五:“我曠劫來,心得無礙;自憶受生如 恒河 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 唐 劉長卿 《題虎丘寺》詩:“久迷空寂理,多為繁華故。” 明 方孝孺 《答鄭仲辯書》之二:“顧來日之漸短,悼往事之可悔,於是覽佛氏空寂之音,而有當於心,遂委身而從事焉。”

(5).指佛法,佛門。 宋 陳善 《扪虱新話·王韶悔殺伐》:“ 王韶 在 熙河 多殺伐,晚年乃出知 洪州 ,頗多悔恨,栖心空寂,冀有以洗滌之。”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彈絲》:“長厭繁華,每欲投身於空寂。”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空寂”一詞的含義可從多個維度解析,結合不同語境和領域,其内涵豐富且具有層次感:

一、基本釋義

  1. 空曠寂靜的環境
    指空間上無人煙、無喧嚣的冷清狀态,如“空寂的山野”“湖岸空寂無人”。常見于描寫自然場景或人迹罕至之處,如荒山野嶺、廢棄建築等。

  2. 情感與心理狀态
    可引申為“空虛寂寞”,如詩詞中“老翁萬事投空寂”(清·姚鼐),表達人物内心的孤寂感。

二、文化與哲學内涵

  1. 佛教用語
    在佛學中,“空寂”指事物本質的“無自性”,即一切現象皆無固定實體,如宋人葉適所言“了外物成壞,猶影像空寂”。此概念強調超越表象,直指實相。

  2. 文學與美學延伸

    • 日本美學:與“侘寂”(わびさび)相關聯,指樸素、幽靜的美感,常見于俳句等傳統文學形式。
    • 哲學思考:如曾國藩箴言中,将“空寂”視為超越時間的心智空間,認為人在此狀态下可激發覺知與自主意識。

三、使用場景與例句

四、辨析與補充

需注意語境差異:日常使用多指物理空間的寂靜,而宗教或哲學語境中則偏向形而上概念。部分古籍(如《史通》)亦用其形容曆史記載的虛實關系。

“空寂”既是具體場景的描繪,亦是抽象哲思的載體,其多義性在不同領域展現獨特魅力。

網絡擴展解釋二

空寂的意思

《空寂》一詞是指空無一物、寂靜無聲的狀态。它表示某個地方或某個時刻沒有任何活動或聲音,給人一種冷清、靜默的感覺。

拆分部首和筆畫

《空寂》這個詞的部首是“穴”,總共有七個筆畫。

來源

《空寂》一詞可以追溯到古漢語,表達了人們對一片沒有聲音、沒有人活動的環境的描繪和感受。

繁體

《空寂》的繁體字寫作「空寂」。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空寂》的寫法為「空寞」或「空寥」。

例句

1. 整個森林彌漫着空寂的氛圍,隻有微風輕輕吹過帶來的沙沙聲。

2. 在夜晚,大街上空寂無人,隻有星光耀眼閃爍。

組詞

1. 空曠:形容沒有障礙物,空間遼闊。

2. 寂靜:形容沒有聲音,十分安靜。

3. 寂寞:形容感到孤獨、冷清。

近義詞

1. 靜谧:指沒有噪聲,非常安靜。

2. 幽靜:形容環境清幽,沒有喧嚣聲。

反義詞

1. 熙熙攘攘:形容人群熱鬧擁擠,非常忙碌。

2. 喧嚣:形容聲音嘈雜,熱鬧非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