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空寂的意思、空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空寂的解釋

(1) [open and quiet]∶空曠寂靜

空寂的山野

(2) [Buddhism;dharma]∶佛門;佛法

詳細解釋

(1).空虛寂寞。 唐 劉知幾 《史通·史官建置》:“苟史官不絶,竹帛長存;則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漢。” 宋 葉適 《黃子耕墓志銘》:“餘觀 子耕 了外物成壞,猶影像空寂。” 清 姚鼐 《歸舟》詩:“老翁萬事投空寂,隻寫清詩處處留。”

(2).空洞枯寂。 宋 葉適 《存齋銘》:“性因物迷,心與事往;必謹司之,勿抑勿放;勿趣有為,勿堕空寂;是故無存,執妄為得。” 明 王守仁 《大學問》:“蓋昔之人固有欲明其明德者矣,然惟不知止於至善,而騖其私心於過高,是以失之虛罔、空寂,而無有乎家國、天下之施。”

(3).幽靜冷落。 宋 洪邁 《夷堅乙志·殡宮餅》:“中夜空寂,不妨過我。” 老舍 《駱駝祥子》九:“就是腳下這座大石橋,也顯着異常的空寂,特别的白淨,連燈光都有點凄涼。” 秦兆陽 《老羊工》:“在這空寂得怕人的大山裡邊,有時候,他是多麼希望有個人來跟他說說話兒啊!”

(4).佛教語。謂事物了無自性,本無生滅。《楞嚴經》卷五:“我曠劫來,心得無礙;自憶受生如 恒河 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 唐 劉長卿 《題虎丘寺》詩:“久迷空寂理,多為繁華故。” 明 方孝孺 《答鄭仲辯書》之二:“顧來日之漸短,悼往事之可悔,於是覽佛氏空寂之音,而有當於心,遂委身而從事焉。”

(5).指佛法,佛門。 宋 陳善 《扪虱新話·王韶悔殺伐》:“ 王韶 在 熙河 多殺伐,晚年乃出知 洪州 ,頗多悔恨,栖心空寂,冀有以洗滌之。”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彈絲》:“長厭繁華,每欲投身於空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空寂(kōng jì)是漢語複合詞,其釋義可從詞源、語義及應用三個維度解析:

一、詞性分解

  1. "空"指"空曠無物",《說文解字》釋為"竅也",引申為無實體存在的狀态(來源:《說文解字注》)。
  2. "寂"本義"無人聲",《玉篇》解作"靜也",強調聲音層面的消逝(來源:《玉篇校釋》)。

二、核心語義

  1. 空間維度:指物理空間的空曠寂靜,如"空寂的山谷"(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2. 心理維度:表達心靈層面的孤寂感,常見于古典詩詞,如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來源:《唐詩鑒賞辭典》)。

三、哲學延伸 在佛教典籍中特指"諸法皆空"的宇宙觀,《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即此義理的延伸表達(來源:《漢譯佛典語言研究》)。

該詞在當代語言應用中,多用于文學描寫與哲學論述,其雙重屬性(物理空間與精神境界)構成語義張力。詞典釋義建議結合具體語境作動态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空寂”一詞的含義可從多個維度解析,結合不同語境和領域,其内涵豐富且具有層次感:

一、基本釋義

  1. 空曠寂靜的環境
    指空間上無人煙、無喧嚣的冷清狀态,如“空寂的山野”“湖岸空寂無人”。常見于描寫自然場景或人迹罕至之處,如荒山野嶺、廢棄建築等。

  2. 情感與心理狀态
    可引申為“空虛寂寞”,如詩詞中“老翁萬事投空寂”(清·姚鼐),表達人物内心的孤寂感。

二、文化與哲學内涵

  1. 佛教用語
    在佛學中,“空寂”指事物本質的“無自性”,即一切現象皆無固定實體,如宋人葉適所言“了外物成壞,猶影像空寂”。此概念強調超越表象,直指實相。

  2. 文學與美學延伸

    • 日本美學:與“侘寂”(わびさび)相關聯,指樸素、幽靜的美感,常見于俳句等傳統文學形式。
    • 哲學思考:如曾國藩箴言中,将“空寂”視為超越時間的心智空間,認為人在此狀态下可激發覺知與自主意識。

三、使用場景與例句

四、辨析與補充

需注意語境差異:日常使用多指物理空間的寂靜,而宗教或哲學語境中則偏向形而上概念。部分古籍(如《史通》)亦用其形容曆史記載的虛實關系。

“空寂”既是具體場景的描繪,亦是抽象哲思的載體,其多義性在不同領域展現獨特魅力。

别人正在浏覽...

安戢按縣拜車塵憊驽逋虜才絕策反敞臉逞賽道境大有作為電子論頂數地行仙乏餓阜貨廣厚鬼羅刹海盟山咒蚝殼窗好日頭合陣架造金豆禁要舊雷君臣佐使開臉老妹理刑落市昧死以聞母親河南邦逆班片羽平端迫拶跒倔塹坎臍梗肉飛仙桑梨傷天害理韶年生倫雙井輸財助邊澍濡四奧似曾相識太華談恥跳戲托底完全杌陧相軋陷毀鶱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