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語。謂佛以慈悲心收取和護持衆生。 南朝 梁簡文帝 《大愛敬寺刹下銘》:“應此一千,現茲權實,隨方攝受,孰能弘濟。” 唐 慧能 《壇經·頓漸品》:“汝可他日易形而來,吾當攝受。” 明 葉憲祖 《北邙說法》:“弟子們都拜從禪師,惟願慈悲攝受。”
(2).猶享受。 章炳麟 《五無論》:“佛説 郁單越洲 人,無妻妾田宅車馬財物資具諸攝受,清寧耆壽,殊勝三洲。” 章炳麟 《五無論》:“有所暱愛則妬生,有所攝受則争起。”
“攝受”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層含義,以下為主要解釋:
基本定義
指佛菩薩以慈悲心護持衆生,通過教導善法使其獲得解脫利益。與“折伏”(嚴厲教化)并列為教化衆生的兩大方法。例如《瑜伽師地論》提到“攝受者,謂無染心,以道理方便與作依止”。
具體表現
指人類對外界信息的接收與整合過程,強調感官與認知的聯結。例如情緒、文化等因素會影響這一過程。
可表達情感共鳴,如“被藝術攝受”指受作品感染(來源)。
提示:若需了解佛教經典中更詳細的分類(如佛攝受的四種利益),可參考《瑜伽師地論》《雜集論》等文獻。
攝受是一個漢語詞語,可以用來描述接受、承受、接納的意思。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手部和受字部,具體的拆分部首如下:
手: 手部是一個常見的漢字部首,表示與手有關的事物或動作。
受: 受字部是一個寓意較為廣泛的漢字部首,表示接受或承受。
攝受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也相對穩定,即「攝受」。
古時候漢字寫法涉及到了繁體字的使用,攝受在當時的寫法是「攝受」。這個寫法相比現代的簡化字「攝受」要略微複雜一些。
以下是攝受的一些例句:
1. 她攝受了他的建議,開始重新思考。
2. 我們應該學會攝受不同的意見,而不是盲目排斥。
3. 這個國家的文化攝受了許多外來影響。
一些與攝受相關的組詞:
感受:指感覺、經驗或體驗某種事物或事件。
接受:指願意接納或承認某種思想、觀點、觀感等。
容受:指能夠承受或接納某種影響或情緒。
與攝受相反的是拒絕,拒絕是指不願意接受或承認某種思想、觀點、觀感等。
總之,攝受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接受、承受、接納。它的拆分部首是手和受,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攝受」。一些與攝受相關的詞語有感受、接受和容受,與攝受相反的詞語是拒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