洿濁的意思、洿濁的詳細解釋
洿濁的解釋
污濁,肮髒。 晉 葛洪 《抱樸子·逸民》:“樹塞反坫,三歸玉食, 穰侯 之富, 安昌 之泰,則有僭上洿濁之累。” 唐 韓愈 《複志賦》:“嫉貪佞之洿濁兮,曰吾其既勞而後食。”
詞語分解
- 洿的解釋 洿 ū 不流動的濁水:“決洿而注之江。” 窪地;池塘:“曲台宣榭,鹹變洿萊。” 凹陷:“所居宅洿下。” 挖掘:“洿其宮而豬(潴)焉。” 塗染:“必以其血洿其衣。” 古通“污”:“洗洿泥者以水。” 筆
- 濁的解釋 濁 (濁) ó 水不清,不幹淨:渾濁。污濁。濁浪。濁流。 混亂:濁世。 聲音低沉粗重:濁聲濁氣。濁音。 清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洿濁(wū zhuó)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洿”與“濁”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污穢不潔、渾濁不清的狀态,既可描述具體事物的物理特性,亦可引申形容道德或環境的敗壞。以下從權威典籍角度分述其義:
一、本義:水體或物質的污濁
“洿” 本指低窪積水之地,引申為停滞的污水。《說文解字·水部》釋“洿”為“濁水不流也”,強調其淤滞特性;“濁” 則指水質混濁不清,《說文》稱“濁,水名”,後泛指不清澈。二字合用後:
- 《廣韻·模韻》:“洿,濁水。”
- 《漢書·地理志》 載“水洿濁”,描述河流因泥沙淤積而渾濁的自然現象。
二、引申義:道德與環境的污穢
古人常以自然之濁喻人世之惡,故“洿濁”衍生出對品德卑劣或社會風氣敗壞的批判:
- 《楚辭·漁父》:“舉世皆濁我獨清”,王逸注以“濁”喻亂世之污濁。
- 《論衡·逢遇》:“清受塵而白取垢,青蠅所污,常在練素”,以物之潔受污類比人性之洿濁。
三、古籍應用實例
- 《淮南子·齊俗訓》:
“河水欲清,沙石洿之”,以自然現象暗喻外力對純淨之物的玷污。
- 《後漢書·黨锢傳》:
“舉厝洿濁”,直斥朝政腐敗如濁水橫流。
四、近義辨析
- “污濁”:側重雜質混雜(如“空氣污濁”)。
- “溷濁”(hùn zhuó):強調混亂無序(《離騷》:“世溷濁而不分兮”)。
- “洿濁” 更突出長期淤積導緻的腐壞,兼具自然與倫理雙重貶義。
典籍來源參考: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 班固《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 王逸《楚辭章句》(四庫全書本)
- 王充《論衡》(上海人民出版社校注本)
- 劉安《淮南子》(諸子集成本)
- 範晔《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洿濁”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ū zhuó,屬于書面用語,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1.基本釋義
- 含義:指污穢、肮髒的狀态,既可形容物質上的渾濁(如不流動的髒水),也可比喻社會或道德層面的敗壞。
- 近義詞:污穢、混濁、腌臜
- 反義詞:清澈、潔淨、澄明
2.字源分解
- “洿”:本義為停滞不流動的水,或低窪積水之地(如《說文解字》:“洿,濁水不流也”),引申為污穢。
- “濁”:表示不清澈、混亂,與“清”相對,常用于描述水質或社會環境的敗壞。
3.用法與例句
- 物質層面:
“決洿而注之江”(出自《漢書》),指将淤積的污水疏通到江河中。
- 抽象層面:
唐代韓愈《複志賦》中“嫉貪佞之洿濁”,抨擊貪婪奸佞之人的道德敗壞。
4.相關擴展
- 該詞在古籍中常見,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
- 與“污濁”相比,“洿濁”更強調因停滞、不流動導緻的髒污,語義更具體。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抱樸子·逸民》或韓愈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白晝襃朔擯畔畢星播音室材勇慚灼昌作朝衙朝蜏寵數純和大幅度吊古傷今敵忾踶囓都丞盒逗嚷舵工朏明風塵表物鳳膏高掌遠蹠閣仔工作面鶴闆宦室薦鹗蹇讷嘉俎結舌嗟嗞乎寇亂困迫零零碎碎龍猛筆邏候濛澒抹脖子謀合囊家颞骨蹑履噴薄擗踴撲通穹籠繞騰三徽上坐施檢瘦骨嶙嶙書香門第宿謀唐衢痛哭鐵冶纖鈎鹹壤小大由之滊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