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能奉法行事。《書·多方》:“越惟有胥伯小大多正,爾罔不克臬。” 孔穎達 疏:“汝無不能用法。”
“克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根據《尚書·多方》記載:“越惟有胥伯小大多正,爾罔不克臬。”孔穎達疏注為“汝無不能用法”。這裡的“克”表示“能夠”,“臬”指法度或标準,合起來意為能夠遵守法度、按規範行事。這一解釋源自古代經典文獻,屬于該詞的核心含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克臬”可引申為克制或戰勝困難。其中“克”取“克服”之意,“臬”代指障礙或挑戰,常用于描述應對挑戰的情境。但需注意,這一用法更多是語義的擴展,并非原始出處直接對應的含義。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側重,若涉及古籍或正式文本,優先采用“奉法行事”的釋義。
克臬(kè niè)這個詞在漢語中指的是克服、制服、戰勝等含義。且拆分為“克”和“臬”兩個字部組成。
“克”是一個常見的漢字部首,由“兒”和“冖”兩個部分組成。它的筆畫數為3畫,位置在上半部,意為克制、克服。
“臬”也是一個常見的漢字部首,由“臣”和“土”兩個部分組成。它的筆畫數為8畫,位置在中部,意為狹窄、局促。
克臬這個詞源于古代漢字,曾有繁體寫法為“剋臲”。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有些字可能存在不同的寫法,而繁體字就是其中一種,特點是筆畫繁多,結構複雜。然而,隨着簡化字的推廣,繁體字的應用逐漸減少,現代漢字通常采用簡化字形。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克”和“臬”的字形也有所不同。古代的“克”字寫作“冋”,并且在右側附加了一個具有象形意義的“刀”字旁,表示擊破、征服之義。而古代的“臬”字寫作“臲”,采用了“川”作為旁邊的象形襯字,表示地勢狹窄、局促之意。
以下是一些例句來解釋“克臬”這個詞的用法:
克制自己的情緒,不因小事而生氣。
為了達成目标,我們必須克服困難和挑戰。
組詞:
克服、克星、制服、征服、戰勝
近義詞:
戰勝、打敗、克制
反義詞:
失敗、被克、被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