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乐府清商曲辞《西曲歌》名。《旧唐书·音乐志二》:“《乌夜啼》, 宋 临川王 义庆 所作也。 元嘉 十七年,徙 彭城王 义康 於 豫章 。 义庆 时为 江州 ,至镇,相见而哭,为帝所怪,徵还宅,大惧。妓妾夜闻乌啼声,扣斋閤云:‘明日应有赦。’其年更为 南兗州 刺史,作此歌……今所传歌似非 义庆 本旨。”又为琴曲名,即《乌夜啼引》,与《西曲歌》义同事异。
(2).琴曲名,即《乌夜啼引》。与《西曲歌》义同事异。《乐府诗集·琴曲歌辞四·乌夜啼引》引 唐 李勉 《琴说》:“《乌夜啼》者, 何晏 之女所造也。初, 晏 繫狱,有二乌止於舍上。女曰:‘乌有喜声,父必免。’遂撰此操。” 唐 元稹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诗:“君弹《乌夜啼》,我传乐府解古题。良人在狱妻在闺,官家欲赦乌报妻。”后世所见《乌夜啼》,内容多为男女恋情。 清 余怀 《板桥杂记·轶事》:“为唱当时《乌夜啼》,青衫泪满 江 南客。”
(3). 唐 教坊曲名, 南唐 后主 李煜 用为词牌名。 宋 人 欧阳修 、 赵令畤 等多用之。见《词谱》卷六。
(4).曲牌名。属南吕宫,南北曲均有,北曲较多用,字数与词牌不同,多用在套曲中《玄鹤鸣》曲牌之后。南曲字数与有的词牌如别名为《圣无忧》的词牌前半段相同,作为引子。
“乌夜啼”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因文学体裁和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可从以下三方面解释:
“乌夜啼”作为成语,发音为wū yè tí,由“乌”(乌鸦)、“夜”(夜晚)、“啼”(鸣叫)三字组成。
乐府旧题
词牌名
李白《乌夜啼》
李煜《乌夜啼》
“乌夜啼”在不同语境中均以“乌鸦夜啼”为核心意象,但具体含义随体裁变化: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作品,可参考李白的《乌夜啼》全文 或李煜词作的赏析。
《乌夜啼》是一个形容词词组,指的是乌鸦在夜晚啼鸣的情景。乌夜啼通常用来形容夜晚的寂静被乌鸦的啼叫声打破,给人以不寻常或者哀怨的感觉。
《乌夜啼》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三个部首,分别是“乌”、“夕”、“口”。其中“乌”是表示“乌鸦”的意思,部首是“鸟”。部首“夕”表示“夜晚”的意思,是表示“太阳西下,天快黑了”的意象。部首“口”表示“口音、声音”的意思。
《乌夜啼》共有七个笔画,分别是“乙”、“一”、“夕”、“一”、“乙”、“一”、“ノ”。
《乌夜啼》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诗经》中的《小雅》。《小雅·北山》中的一句诗“秋悲鸣乌”,描写了秋天的夜晚乌鸦的啼鸣声。
在繁体中,乌夜啼的写法为「烏夜啼」。
在古代,乌夜啼的写法没有太多变化,仍然是「乌夜啼」。
1. 夜幕降临,乌夜啼声悲伤而哀婉。
2. 在这安静的夜晚,只有乌夜啼的声音回荡在耳边。
相关词语:
- 乌鸦、夜晚、啼鸣。
近义词:
- 夜晚哀鸣、乌鸦啼哭、夜半哀鸣。
反义词:
- 白昼、寂静、安宁。
背街策文城阃點施敌情对衬铎舞耳目之欲放二四凡俗忿隙供输鬼朴果老汗马牛黄鹄山花园悔憾尖头奴解纍节下静景景式籍设绩望骏驹窟居腊序礼经率计马溜子船猫眼石妙谛墨林农业局平庸披山痞胀巧月青空秋野人称代词任听歃会墒土上戊生梗沈寂书筵书院本讼谍素光滔滔不尽头谷磈氏五六六七无任仙释谢池草奚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