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卻行,恭順貌。《晏子春秋·問下十二》:“ 晏子 逡循對曰:‘ 嬰 不肖, 嬰 之族又不若 嬰 ,待 嬰 而祀先者五百家,故 嬰 不敢擇君。’”《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後》:“然 大伯 見 歷 ( 王季 )知適,逡循固讓……是以尊號追及 大王 。” 清 王念孫 《讀書雜志·荀子二》“遵道”:“道當為遁,字之誤也。遵遁即逡巡。《文選·上林賦》注引《廣雅》曰:‘逡巡,卻退也。’《管子·戒篇》作‘逡遁’,《小問篇》作‘遵遁’,與《荀子》同。《晏子·問篇》作‘逡遁’,又作‘逡循’。《莊子·至樂篇》作‘蹲循’,《漢書·平當傳贊》作‘逡遁’,《萬章傳》作‘逡循’,三《禮》注作‘逡遁’,竝字異而義同。”參見“ 逡巡 ”。
“逡循”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根據古籍引證,“逡循”意為退讓行禮、恭敬順從的姿态。例如:
部分現代解讀(如培訓啦網頁)認為“逡循”可引申為猶豫徘徊但仍遵循規則的狀态。這種解釋将“逡”理解為徘徊,“循”指遵守原則,但需注意這是基于字面拆解的現代延伸義,與傳統用法存在差異。
“循”單獨使用時,本義為沿着、遵守(如“遵循”),而“逡”多表退卻(如“逡巡”)。二者組合後更強調因恭敬或謙卑而産生的退讓行為,而非單純的猶豫。
建議在古籍閱讀中按傳統釋義理解,現代使用若需引用該詞,建議結合上下文明确具體指向。由于相關資料來源權威性較低,可進一步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驗證。
逡循是一個漢字詞語,有着跋山涉水、徘徊不決的意思。這個詞可拆分為兩個部首,左邊部首是辵(辶),表示行走,右邊部首是彐(彑),表示止住。逡循的總筆畫數為13。
逡循這個詞來源于古代《詩經》中的《鐘鼓之宜》:“作逡逡役,夙夜追逐。”這裡的“逡逡”指行走困難,徘徊不前。後來演變成現代漢字中的逡循。在古代漢字中,逡循的寫法雖然有所變化,但總體的意義并沒有改變。
逡循這個詞的繁體寫法為「逡循」,字形保持了簡體的部首和結構,隻有在書寫時使用了傳統的繁體字形。
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略有不同,逡循在古時的寫法為「逡歠」。這種寫法更接近于字形原始的樣式,形态上比現代寫法稍有差異。
1. 他在作出決定時總是逡循不前,對事情考慮太久。
2. 他被困在雪山中,隻能艱難地逡循前行。
組詞:逡巡、逡遒、逡逪、逡茸。
近義詞:徘徊、彷徨、遲疑。
反義詞:果斷、堅決、迅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