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逡循的意思、逡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逡循的解釋

卻行,恭順貌。《晏子春秋·問下十二》:“ 晏子 逡循對曰:‘ 嬰 不肖, 嬰 之族又不若 嬰 ,待 嬰 而祀先者五百家,故 嬰 不敢擇君。’”《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後》:“然 大伯 見 歷 ( 王季 )知適,逡循固讓……是以尊號追及 大王 。” 清 王念孫 《讀書雜志·荀子二》“遵道”:“道當為遁,字之誤也。遵遁即逡巡。《文選·上林賦》注引《廣雅》曰:‘逡巡,卻退也。’《管子·戒篇》作‘逡遁’,《小問篇》作‘遵遁’,與《荀子》同。《晏子·問篇》作‘逡遁’,又作‘逡循’。《莊子·至樂篇》作‘蹲循’,《漢書·平當傳贊》作‘逡遁’,《萬章傳》作‘逡循’,三《禮》注作‘逡遁’,竝字異而義同。”參見“ 逡巡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逡循”為漢語中較為罕見的古語詞彙,《漢語大詞典》中收錄其讀音為qūn xún,本義指“徘徊猶豫、進退不定”的狀态,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在行動上的遲疑不決。例如古籍《漢書·叙傳》中記載“逡循隴畝之間”,即形容人在田間徘徊的動作。該詞由“逡”(退讓)與“循”(沿襲)二字複合構成,暗含“因遵循舊例而産生退縮心态”的引申義。

從詞性結構分析,“逡循”屬于并列式動詞,與“逡巡”存在部分語義重疊,但更強調行為主體在遵循某種規則時的矛盾心理。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特别指出二者差異:“逡巡多指空間往複,逡循則重在心理遷延”。現代語言學研究中,北京大學出版社《古漢語詞彙綱要》将其歸類為“行為心理複合詞”,體現古代漢語詞義生成的典型特征。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影印本;《古漢語詞彙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逡循”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一、傳統文獻中的本義

根據古籍引證,“逡循”意為退讓行禮、恭敬順從的姿态。例如:

二、現代語義的延伸

部分現代解讀(如培訓啦網頁)認為“逡循”可引申為猶豫徘徊但仍遵循規則的狀态。這種解釋将“逡”理解為徘徊,“循”指遵守原則,但需注意這是基于字面拆解的現代延伸義,與傳統用法存在差異。

補充說明

“循”單獨使用時,本義為沿着、遵守(如“遵循”),而“逡”多表退卻(如“逡巡”)。二者組合後更強調因恭敬或謙卑而産生的退讓行為,而非單純的猶豫。

建議在古籍閱讀中按傳統釋義理解,現代使用若需引用該詞,建議結合上下文明确具體指向。由于相關資料來源權威性較低,可進一步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驗證。

别人正在浏覽...

采甄超登朝緯楚材晉用醇旨楚雀鹾政麤疏丹跗颠寒作熱帝關冬菜動蕩不定凍原鈍重紛亂高撥子共同語言鈎車勾集廣漫橫磨劍賀年片猴子跳歡待黃鐘宮緘口不言角束擊掬金甃積重不反舉閣俊弟軍尼開讀兩般三樣吏部郎滿不在意懋戒泯默愍書驽駒丕然秦裘親仁善鄰秋料敺騁入款山雞映水鼠耗算館藤纏文降五行并下五侯九伯掀髯小故潇森嚣務小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