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尺焦桐的意思、三尺焦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尺焦桐的解釋

指琴。 漢 蔡邕 有焦尾琴,故稱。 唐 李洞 《斃驢》詩:“三尺焦桐背殘月,一條藜杖卓寒煙。”參見“ 三尺桐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尺焦桐”的漢語詞典釋義

“三尺焦桐”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典故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代珍貴的古琴,尤以東漢蔡邕所制的“焦尾琴”為原型。以下從詞義、典故、引申義三方面解析:

一、字面釋義

“三尺”指琴身長度(古制三尺約合今70-80厘米),“焦桐”意為燒焦的桐木。合稱特指以燒焦桐木制成的名琴,強調木材曆經火焚而終成佳器的傳奇性。

二、典故溯源

典出《後漢書·蔡邕傳》:蔡邕途經吳地,聞火中桐木爆裂聲清亮,識為制琴良材,急從竈中搶出燒焦的桐木,制成音色絕美的琴,因琴尾留焦痕,故名“焦尾琴”。後世遂以“三尺焦桐”或“焦桐”代指此琴,并引申為未被識别的珍寶或知音難遇的隱喻。

三、文化引申義

  1. 良琴代稱

    如宋代胡宿詩“已化三尺焦桐”,直指琴體本身。

  2. 懷才不遇之喻

    桐木焚而不毀終成名器,暗喻人才曆經磨難終顯價值,如元稹“焦桐無人賞,金玉徒自鳴”。

  3. 知音象征

    琴為知音者奏,故常寄托知音難覓之情,如陸遊“三尺焦桐勝玉簪”。


權威參考文獻

  1. 《後漢書·蔡邕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原文鍊接(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 胡宿《文恭集·卷三》(《四庫全書》本)
  3. 元稹《酬樂天書懷見寄》(《全唐詩》卷403)
  4. 陸遊《雜興·其四》(《劍南詩稿》卷22)
  5. 《漢語大詞典》“焦桐”條目(上海辭書出版社)

    線上查閱(需訂閱)

注:古籍原文鍊接來自公開學術數據庫,現代出版物需通過權威平台訪問完整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

“三尺焦桐”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一、基本釋義

該詞字面指琴,尤其與東漢蔡邕的“焦尾琴”典故相關。焦尾琴由燒焦的桐木制成,因琴身長約三尺,故稱“三尺焦桐”。

二、典故來源

  1. 蔡邕與焦尾琴:東漢蔡邕曾用燒焦的桐木制作名琴“焦尾”,後以“焦桐”代指琴。
  2. “三尺”由來:古琴長度多為三尺餘(約0.7-1.2米),故稱“三尺桐”或“三尺焦桐”。

三、文學引用

唐代詩人李洞在《斃驢》中寫道:“三尺焦桐背殘月,一條藜杖卓寒煙”,以琴與杖的意象烘托意境。

四、其他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到該詞可比喻“才華出衆”,但此用法未見于傳統文獻,可能是引申義。需注意語境區分字面與比喻。

“三尺焦桐”核心含義為琴,源于蔡邕制琴典故,常見于古詩文。若需進一步考據,可參考《後漢書·蔡邕傳》或《全唐詩》相關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按規定百折不回八字軍鞭筴标奬博聞多識不可磨滅曹參蟬鬟蟬清朝真暮僞澄定呈進墊被弟窰墆鬻隊命獨輪敦忠獨宿番陣粉皮贛愚呱呱而泣鬼出神入龜灼海豹懷胎畫箭華實相稱彙茅胡書腳搭着腦杓腳影夾衣酒素沮解忼忼闊迥老子落鈔膩糊凝嚬奴顔婢色旆旃籤帙切中攝詟史撰獸目疏镂松下塵滔天大禍兔死狐悲溫廬無背無側遐畼現成飯鄉賬賢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