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驚慌。《文選·張衡<西京賦>》:“将乍往而未半,怵悼慄而慫兢。” 李善 注引《方言》:“慫,慄也。”
慫兢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為戒懼謹慎,多用于形容内心有所畏懼而行事小心的狀态。以下從詞源、釋義及使用語境進行詳細解析:
單字本義
本義為“驚懼”,《說文解字》釋為“驚也”,引申為内心不安或警惕。
來源:《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年。
本義為“戒慎”,《爾雅·釋訓》稱“兢兢,戒也”,形容如履薄冰的謹慎态度。
來源:《爾雅義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複合詞義
“慫兢”結合二者,強調因畏懼而産生的極度謹慎,常見于古籍中描述人物面對壓力時的心理狀态。例如:
“居高位者,常懷慫兢之心。”
(身居高位者,常心懷戒懼。)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年,ISBN 9787532645333。
《後漢書·皇甫規傳》:
“規雖武将,然常慫兢自持,不敢逾矩。”
(皇甫規雖是武将,但常心懷戒懼自我約束,不敢逾越規矩。)
來源:《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明代張居正《陳六事疏》:
“臣每念主憂,未嘗不慫兢惕厲。”
(臣每當思及君主的憂慮,無不小心謹慎、自我警醒。)
來源:《張太嶽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該詞屬文言遺存,現代漢語極少使用,多見于研究古典文獻或曆史文本。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選用“戒慎恐懼”“如履薄冰”等現代成語替代。
“慫兢”是一個漢語詞彙,現結合多來源信息詳細解析如下: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古籍例句或方言變體,可參考《漢典》《康熙字典》等來源。
奧折蠶工蟬冠豸繡車戲赤鳳皇踔然聰明誤單間單少大兇彫世底貢隄繇東鞮番石法頭例首風起雲湧觏闵官漏孤寝洪算黃眚花縣胡謅亂扯架秧子伎船節矜鏡破钗分禁瘆聚變欬唾揆次闚觎盧狗陸離洛薄旄星夢筆迷迷明覈跘旋跑堂品進憵樸清泉秋吟羣口驅暑人類渣滓喪魄上烝絲茅酸水邃奧特勝跳台滑雪無着郵件饷獻嘯聚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