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 代節度領刺史者出行時的儀仗。《新唐書·車服志》:“旌以絳帛五丈,粉畫虎,有銅龍一,首纏緋幡,紫縑為袋,油囊為表。節,懸畫木盤三,相去數寸,隅垂赤麻,餘與旌同。”《新唐書·百官志四》:“節度使掌總軍旅,顓誅殺。初授,具帑抹兵仗詣兵部辭見,觀察使亦如之。辭日,賜雙旌雙節。”
(2).泛指高官或神仙之儀仗。 唐 韓翃 《送高員外赴溜青使幕》詩:“人趨雙節近,馬遞百花歸。” 唐 韋應物 《漢武帝雜歌》之一:“緑鬢縈雲裾曳露,雙節飄颻下仙步。” 唐 王建 《寄賀田侍中東平功成》詩:“ 唐 史頭上功第一,春風雙節好朝天。”
“雙節”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分為古代儀仗制度和現代節日組合兩類解釋:
古代儀仗制度(主要來源):
現代節日組合(主要來源):
其他特殊含義:
辨析:古代含義具有明确曆史文獻依據(如《新唐書》),屬規範釋義;現代節日組合為引申用法,尚未被權威詞典收錄。建議學術場景優先采用古代釋義,日常交流可根據語境靈活理解。
《雙節》一詞指的是兩個節日同時或相鄰地出現在日曆上的情況。其中,“雙”表示兩個,指兩個節日;“節”表示節日,即固定日期上的慶祝或紀念活動。
《雙節》的拆分部首為“又”和“示”,其中“又”為左手部首,表示足、又或左;“示”是右手部首,表示礻或禮。總共需要4畫來寫出這個詞。
《雙節》一詞的來源較為簡單,即由“雙”和“節”兩個詞組合而成。其含義是指兩個節日同時存在的情況。
《雙節》的繁體寫法為「雙節」。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雙節》這個詞來說,在古時候的寫法為「雙節」。雖然寫法有差異,但其含義和現代相同。
以下是一些關于《雙節》的例句:
1. 歡樂的中秋節和國慶節構成了一個雙節的假期。
2. 我很開心,因為明天是一個雙節日。
3. 雙節使得商家們的生意蒸蒸日上。
與《雙節》相關的一些組詞有:
1. 雙重:表示有兩個或存在兩方面的,如雙重利益。
2. 重節:表示對節日的重視和慶祝。
3. 節慶:表示慶祝或紀念特定節日的活動。
與《雙節》意思相近的詞有:
1. 雙重節日:具有雙重意義的兩個慶祝日。
2. 重疊節日:兩個節日在日曆上部分或完全重疊出現。
3. 同時慶祝:指兩個節日同時進行慶祝。
與《雙節》意思相反的詞有:
1. 單節:指日曆上隻有一個節日存在的情況。
2. 異時:指兩個節日不同時出現在日曆上。
3. 撤銷:指取消、終止節日的慶祝活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