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麾的意思、五麾的详细解释
五麾的解释
五方色之旗。即东方青旗,南方赤旗,中央黄旗,西方白旗,北方黑旗。《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 范宁 注:“麾,旌幡也。” 杨士勋 疏:“五麾者, 糜信 云:‘各以方色之旌置之五处也。’”
词语分解
- 五的解释 五 ǔ 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五彩。五官。五谷。五金。五代(中国朝代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五帝(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
- 麾的解释 麾 ī 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麾下。 指挥:麾军前进。 笔画数:; 部首:麻;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五麾"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向古代军事或礼仪场合中使用的五种不同颜色的旌旗,主要用于指挥或象征方位。以下是基于权威古籍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字义分解
- 五:数词,表示数量为五。
- 麾:本义指古代用以指挥军队的旌旗,其竿头常装饰有旄牛尾,故亦称“旄”。引申为指挥、号令。
二、词汇释义
“五麾”特指五种不同颜色的旌旗。这五种颜色通常与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及五方(东、南、西、北、中)观念相对应:
- 青麾:代表东方,属木。
- 赤麾:代表南方,属火。
- 白麾:代表西方,属金。
- 玄麾:代表北方,属水(玄指黑色或深青色)。
- 黄麾:代表中央,属土。
三、功能与用途
- 军事指挥:在军队中,“五麾”可能用于标识不同方位的部队或传达特定的指挥信号。
- 礼仪仪仗:在大型典礼、祭祀或帝王出行等礼仪场合,“五麾”作为仪仗的一部分,象征着帝王的权威和对四方疆域的统御,体现“天子居中以制四方”的传统政治理念。
- 方位象征:其颜色直接对应五方,是五行哲学在礼制、军事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四、文献依据
- 《周礼·春官·巾车》:虽然《周礼》中详细记载了“五路”(五种帝王之车)及其对应的旌旗(如“玉路”建大常,“金路”建大旂等),其系统包含了不同等级和用途的旗帜,为后世“五麾”概念的形成提供了礼制基础。
- 宋代陈旸《乐书》:其中明确记载:“周官五路有五旗,巾车掌之;五兵有五麾,司常掌之。” 这直接指出了“五麾”的存在及其与“五兵”(或指五方之兵)的关联,由“司常”这一官职掌管。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五麾”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五麾”指代五方色之旗,即按方位和颜色区分的五种旗帜:
- 东方青旗(青色)
- 南方赤旗(红色)
- 中央黄旗(黄色)
- 西方白旗(白色)
- 北方黑旗(黑色)。
二、出处与背景
该词最早见于《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记载周天子在“救日”(日食祭祀仪式)时“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范宁注“麾”为旌幡,杨士勋进一步解释五麾是“各以方色之旌置之五处”,即按方位颜色布置旗帜。
三、象征意义
五麾不仅是仪仗用具,还象征方位秩序和统帅权威。通过不同颜色的旗帜指挥军队,体现古代军事中的方位五行观念(青木、赤火、黄土、白金、黑水)。
四、扩展说明
- 功能:用于祭祀或军事场合,通过旗帜颜色传递指令。
- 文化关联:与“五方”“五色”“五行”等传统概念紧密相关,反映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仪式场景或历史演变,可参考《穀梁传》及相关注疏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辨参照侧望朝客高流出粜打光棍淡朴店面顶门儿发令罚铜干命鲠慰官命瞽直旱柳横直鸿断画符慌手忙脚呼吃烜赫僭冒角僊假休甲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进退跋疐祭獭渴待阬阱空柯奎阁谰语剌塔哩啰哩聆聆狸藻路箭闹仗逆溯墙头草青精骑牛读汉书嗓嗑桑榆景审识爽拔鼠腹鸡肠水门汀死背挞尾腆然绨袠土白外篇王魏伪意县衡硝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