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無慮。概略,大旨。《大戴禮記·曾子立事》:“是故君子為小由為大也,居由仕也,備則未為備也,而勿慮存焉。事父可以事君,事兄可以事師長,使子猶使臣也,使弟猶使承嗣也。” 王引之 《經義述聞·通說上》:“勿慮,即‘無慮’。言孝者所以事君,弟者所以事長,慈者所以使衆,道雖未備,而大較已存乎此也。”
“勿慮”一詞在不同語境中具有雙重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和現代用法分别理解:
指「概略、大旨」,即事物的大緻輪廓或根本原則。
演變後用于表達「不要憂慮」,勸人保持冷靜與樂觀。
角度 | 古義(文獻考據) | 今義(日常表達) |
---|---|---|
核心意義 | 把握綱領,無需細究 | 勸誡勿過度焦慮 |
語境 | 學術、哲理論述 | 生活場景、情感交流 |
權威依據 | 《大戴禮記》、清代訓诂研究 | 現代詞典及口語化解讀 |
建議結合具體文本判斷詞義。若涉及古籍研究,需以“概略”為解;日常交流中多取“勿憂”之意。
勿慮是指不要擔憂、不要憂慮之意。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手部的“扌”字,右邊是耳朵的“耳”字。
勿慮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和“⻊”,其中“⼿”有4畫,“⻊”有3畫。
勿慮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系辭上》中的“吉日維戊日,勿慮,元亨利貞。”
在繁體字中,勿慮的寫法為“勿慮”。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勿”字書寫時,上面也有一個“㇏”,表示勿字的不頂部結構。而“慮”字的古代寫法中,在“虍”字下面加了一個“點”,形成“弄”字。
在句子中可以運用勿慮這個詞,例如:“面對困難,我們要勿慮,保持樂觀的态度。”
關于勿慮的組詞有:“勿念”(切勿思念)、“勿忘”(切勿忘記)、“勿擾”(請勿打擾)等等。
勿慮的近義詞是“無憂無慮”,反義詞則是“憂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