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不可鄙野而不知礼。《礼记·曲礼上》:“将适舍,求毋固。” 孙希旦 集解:“固,谓鄙野而不达於礼……此言将适人之所居,凡事当求合礼,而不可失之鄙野。”
(2).谓不固执拘泥。《论语·子罕》:“子絶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朱熹 集注:“固,执滞也。”
“毋固”是一个文言词汇,主要有两层含义,分别源自不同典籍的语境:
释义:指在社交或礼仪场合中,不应表现得粗俗、不合礼节。例如《礼记·曲礼上》提到“将适舍,求毋固”,意为到他人住所时,行为要合乎礼节,不可失之鄙野。这里的“固”解释为“鄙野而不达于礼”(孙希旦集解)。
释义:指为人处世应避免固执己见、僵化不变。如《论语·子罕》中孔子提出“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朱熹注解“固”为“执滞”,即不因主观坚持而排斥他人观点,强调灵活变通。
近义词:不拘泥、通达
反义词:固执、迂腐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典籍原文或注释,可参考《礼记》和《论语》相关篇章。
《毋固》是一个古汉语词语,意为“不固定”或“不坚定”。该词可以用在文学作品中,形容某种思想、信念或态度不稳定或不持久。
《毋固》的拆分部首是“毛”和“囗”,部首的意思是“头”,用来指示字的范畴。根据部首,这个词可以归类到“毛”部字。《毋固》的总笔画数是10画。
《毋固》是古代汉语词语,其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献和经典。在古代文献中,经常使用《毋固》来描述一个人或一个思想的不稳定状态。
《毋固》的繁体字是「毋固」,在繁体中,字形更加复杂,但意义和拼读都与简体字保持一致。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字形和现代汉字有所不同。《毋固》在古代的字形为「毌固」,其中的「毌」字与现代的「毋」字相同。而「固」字的古代写法为「固」。
1. 他的信仰不够坚定,总是在困难面前毋固。
2. 政治动荡导致人民对国家前途不再毋固。
3. 毋固之心,始能持久。
衍生词:固执、固守、坚固、固态
易变、不稳定、摇摆不定
坚定、稳定、固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