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告哀的意思、告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告哀的解釋

(1).訴說痛苦哀傷。《詩·小雅·四月》:“君子作歌,維以告哀。” 鄭玄 箋:“告哀,言勞病而愬之。”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才略》:“ 仲舒 專儒, 子長 純史,而麗縟成文,亦詩人之告哀焉。”

(2).乞求可憐;請求疼愛。《中國歌謠資料·牽牛花》:“張家去求情,李家去告哀。” 沙汀 《丁跛公》:“待到後來,就是兩三個時常跟父親登茶館的孩子,一望見他那老是半張開着,留神着什麼似的闊嘴,也會做出一種告哀的神情,用乳聲哼道:‘您,老,人家,怎麼咯……’”

(3).報喪。《周書·赫連達傳》:“及 嶽 為 侯莫陳悅 所害……﹝ 達 曰﹞‘ 達 請輕騎告哀。’” 唐 于鹄 《哭王都護》詩:“告哀鄉路遠,助葬戍城空。”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兵部·安南納款》:“又七年而 惟潭 死,子 惟新 襲位,不告哀,不入貢,亦不請封,詔命詰責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告哀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古雅色彩的動詞短語,其核心含義指向他人陳述悲痛之事,尤指因遭遇重大不幸(如喪親、災禍等)而表達哀傷、祈求憐憫或幫助。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文獻,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情感表達的規範性和儀式感。

從語義結構分析,“告”指陳述、告知,強調行為的主動性;“哀”則指悲痛情緒本身,二者結合形成“以哀情相告”的完整意義。例如《詩經·小雅·四月》中的“君子作歌,維以告哀”,便以詩歌形式傳遞悲怆之情。《後漢書·應奉傳》記載的“秋田乎暢,慨然告哀”則展現了士人階層運用該詞表達群體性哀痛的典型場景。

在用法特征上,“告哀”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古代奏疏、悼文等正式文體。如宋代李綱《議國是》中“官吏士民相與告哀”,反映其在政治文書中的運用。明代歸有光《與趙子舉書》所述“不敢辄以告哀”,則揭示了該詞在使用時的禮儀分寸。

與近義詞“訴苦”“乞憐”相比,“告哀”更強調情感表達的莊重性與正當性。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特别指出:“凡雲告者,謂下告上之辭”,突顯其語義中隱含的等級關系特征。這種語言現象折射出古代社會倫理秩序對言語行為的深刻影響。

網絡擴展解釋

“告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綜合解析:

  1. 訴說痛苦哀傷
    源自《詩經·小雅·四月》:“君子作歌,維以告哀”,鄭玄注解為“言勞病而愬之”,即通過言辭表達内心的困苦與悲傷。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才略》中亦提到,董仲舒和司馬遷的文風雖不同,但都繼承了“詩人告哀”的傳統,強調以文字傳遞哀痛。

  2. 乞求憐憫或疼愛
    這一用法多見于民間語境,如《中國歌謠資料·牽牛花》中“張家去求情,李家去告哀”,體現通過哀訴争取同情。現代作家沙汀在《丁跛公》中描寫孩童“做出一種告哀的神情”,進一步印證了該詞在口語中的情感表達功能。

  3. 報喪
    作為古代禮儀用語,“告哀”指正式通知他人喪事。例如《周書·赫連達傳》記載“達請輕騎告哀”,唐代于鹄《哭王都護》詩雲“告哀鄉路遠”,均指傳遞喪訊的行為。明代文獻中亦有“不告哀”被視為失禮的記載。

該詞兼具情感表達與社會功能,既可指個人情感的傾訴,也可用于特定儀式場景。其古典用例多見于文獻,現代使用則偏向文學化表達。

别人正在浏覽...

騃蹇把風梆鼓奰發逼攝駁轹塵塵刹刹尺錦愁雲瘡疾川氣璀璨打馬虎眼撣塵眈樂刀下留人點绛唇典戒凍餒耳沉非常封境烽狼福善挂曆寒霭航道耗米黑洞黃姑蕈黃金界虎略箭漏挢挢矯時慢物疾菑君道郡郭貓尿梅三銘文内拽年年歲歲毗佐戕風清崇清一色锓木球琲塞納河三師擅作威福虱蟻飧餐誣遘狹劣小忠小信蝦蛦屑臨洗兒